漫讀碎語||漫讀摘記《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2

文/書山花開

(12)部編教材《孟子二章》“思考探究”中有一題“《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反覆朗讀並背誦課文,從中舉出一兩個例子做具體分析”。這是通過排比句體現孟子文章風格的。《中國散文通史先秦卷》指出孟子散文藝術,“主要表現在說理和論辯的的技巧與氣勢上”(P176)。前者體現在“完整的說理邏輯,層次分明”,“充分運用多種論辯的技巧,在論辯中巧設圈套,循循善誘,層層推進”,“還在論辯中善於使用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後者則表現在“處處洋溢着凌厲的氣勢”。

《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在解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也突出了孟子文章的氣勢,“因爲孟子的文章中,有一種強大的推理和情感力量”。而其中最爲突出的就是句式。

文章第一段,一口氣舉了六個名人的例子,人雖然不同,但都是來自下層社會,都有過苦難的經歷,都被提拔到很高的權力地位上,作出了巨大的社會貢獻。六個人的經歷本來是個別的,但是直接並列起來就顯示出一種普遍性。在這樣的基礎上,孟子得出自己的結論:老天要把重大的任務交給一個人之前,一定要讓他受苦。爲了突出這個現象的普遍性,顯示其規律性文字,甚至特地的同樣的句式結構加以表達。這種排比是雙重的排比,不僅是句子形式排比,而且內容也排比,這就不僅不單調,相反有了一種震撼性。在邏輯上,這叫做枚舉式的歸納:直接從感性材料,抽象出共同的特點。

這是對第一段句式的分析,枚舉式的歸納的句式,不僅由點連成線,由個例上升到普遍性,而且論據充分,富有氣勢。

接着分析後面的一段,三個方面展開,一層一層地加深,在避免重複和單調的基礎上,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個體的例子轉向治國之道的揭示。

順着一個觀念,一條思路,一連用了七個短句,有嚴整的排比,有參差的遞進,這就構成一種思緒和語言滔滔不絕的效果,這就叫做氣勢——浩然之氣。

文章如果只有一個層次,是免不了要顯得單薄的。前面七個短句,已經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了,孟子接着從理性上進一步提升。p522

(13)對《背影》的解讀,《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先澄清一個觀念,就是善與美是不同的。

道德的善惡,是一種理性,而審美價值,則以情感爲核心的,情感豐富獨特的叫做美。情感往往超越實用理性,從實用價值來說,是不善的,但是從審美情感來說,可能是很美的。一般情況下,合乎情的不一定合乎理。二者之間的關係,既不是完全統一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錯位的。在《背影》裏父親爲兒子買橘子,從實用價值來說,完全是多餘的。讓兒子自己去,又快,又安全,又不會違反交通規則。父親去買,比兒子費勁多了,就橘子的實用價值來說,並沒有提高。但是,父親執意自己去,越是不顧交通規則,越不考慮自己的安全,就越顯示出對兒子的深厚情感。朱先生這篇是抒情散文,以情動人。越是沒有實用價值,和情感的審美價值反差越大,越是動人。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完全不講實用理性,但是,越發顯現出她把情感看得比財富、甚至比生命更重要,這才越是動人,審美價值越高。p454

接着是怎樣對《背影》作還原式文本細讀:

A.比較:同類之比,如和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的比較,顯示出個性,時代的烙印;異類之比,都是講無條件的奉獻,《荔枝蜜》寫的是對社會的奉獻,《背影》則是“寫對兒子無條件的奉獻”(p457)。

B.科學的抽象:“科學抽象的最起碼要求是從感性之異中求得理性的抽象之同”。

最後探究“還原方法的具體運用”,提到了《背影》中作者的省略和迴避之處,“寫到父親與他的矛盾,都含含糊糊,被省略了,被淡化了”。

這裏可以得到一種啓示,文章的好處不但在於強調了什麼,而且在於省略了什麼。這一點對於欣賞有好處,對寫作更有好處。只有知道要省略什麼,不寫什麼,纔能有自己的個性,才能找到自己;有了自己的特殊的感覺和情感,才知道應該寫什麼,應該強化什麼和淡化什麼。p458

(201811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