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62)《飲酒二十首》(其十一)

文/書山花開

❂原詩

顏生稱爲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爲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31】

顏回是以仁者著稱,榮啓期也很有德行。

顏回經常空乏而且短命,榮公時時飢餓直到衰齡。

一生都在憔悴困頓中度過,儘管留下了身後的聲名。

死去後還有什麼知覺?美好的是活得能夠稱心。

待客那樣保養千金之體,千金體也會消融,只因死亡降臨。

裸體埋葬何必厭惡,人們應該理解這樣做的真情。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37】

人稱顏回是仁者,又說榮公有道心。顏回窮困且短命,榮公捱餓至終身。

雖然留下身後名,一生憔悴甚清貧。人死之後無所知,稱心生前當自任。

短暫人生雖保養,身死榮名皆不存。裸葬又有何不好?返歸自然纔是真。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30】

本章敘爲仁爲道,不免空乏;但稱心即爲可貴。死對於千金之軀者是同樣的,故無所可羨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36】

這首詩通過對人生的思考,表達了詩人的人生觀與處世態度。詩人認爲,那種爲追求身後的名聲而固窮守節、苦己身心的行爲是不值得的;同樣,那種爲希望能得長壽而認真保養貴體的行爲也是不值得的。人死之後,不但貴體消亡,而且神魂滅寂,一無所知。所以詩人主張人生當稱心適意、逍遙自任,不必有所顧忌,亦不必有所追求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113】

這首詩通過評述古代所謂仁者顏回、榮啓期的生平際遇,表達了詩人以生前“稱心”爲好,不慕身後美名的志趣。此意與前詩中“百世當誰傳”,“恐此非名計”等觀點,似乎矛盾,但這很可能是詩人針對當世某些不擇手段獵取虛名的庸俗之輩而發的激憤之言。並且,從詩中看,他所追求的當在身、名之外,即所謂“樂夫天命”,隨其自然。前六句寫顏回、榮公雖身後留名,但生前卻不得溫飽。預伏下文詩人的否定態度。後六句,詩人認爲,人生名不足貴,以“稱心”爲最好;身也不足惜,故“裸葬”未必惡。此詩前面將名與身並說,後面雙承其意,正、反互說,曲折頓挫

【金融鼎《陶淵明集註新修》,p140】

湯漢注《陶靖節先生詩》卷三:顏、榮皆非希身後名者,正以自遂其志耳。保千金之驅者,亦終歸於盡,則裸葬亦未可非也。或曰,前八句言名不足賴,後四句言身不足惜,淵明解處,正在身名之外也。

陳祚明評選《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三:“稱心”一句反,“臨化”一句正,結語放而之達。意表之解,殊人之解,正使裸葬亦佳,夫稱心何足雲也。

溫汝能纂集《陶詩匯評》卷三:陶公一生志節如是,其顧惜身名爲何如耶!篇中言身世不足惜,不過世人之見;反言之以自寫其一時達趣云爾,不然,飲酒之餘,身名不惜,何以爲靖節哉。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61)《飲酒二十首》(其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