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57)《飲酒二十首》(其六)

文/書山花開

❂原詩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25】

做什麼不做什麼有千萬種差別,誰能知道怎樣是錯,怎樣是對?

隨便看看外表就評判是非,衆口同聲或者譽揚或者詆譭。

夏、商、週三代末年這類事很多,通達之士好像與此相違。

讓那些世俗愚人去大驚小怪,我還是學那商山四皓避世隱退。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31】

行爲舉止千萬種,誰是誰非無人曉。是非如果相比較,譭譽皆同壞與好。

夏商周未多此事,賢士不曾隨風倒。世俗愚者莫驚歎,且隱商山隨四皓。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25】

本章敘自己受到的非議。可能指以往任官時受到詆譭(《感士不遇賦》:“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也可能指隱耕以後,某些人的不理解。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30】

詩人在這首詩中,以憤怒的口吻斥責了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的黑暗現實,並決心追隨商山四皓,隱居世外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105】

這首詩通過追述自三代末世以來,是非紛紜,譭譽失當,表達了詩人決意追隨“商山四皓”避世隱居的心願。前四句寫人的行爲千差方別,由於判斷是非的標準不同,所以是非混淆,難以分辨。後四句,指出這種譭譽不分的現象由來已久;但見識高超的人卻不肯隨聲附和。自己則不顧世俗之輩的驚怪,誓將歸隱出園。

【《中國詩苑精華 陶淵明卷》,p114】

這首詩對當時是非不分、善惡不辨、雷同譭譽的黑暗現實進行了憤怒的痛斥,並表明了自己一任世人譽毀,決意隱居的態度。清邱嘉穗以爲:“此必當時仕宋者反議公之退隱爲非,如淳于髡之譏孟於以名實,孟子答以三子同歸於仁,公此詩亦然。”(《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三)

【金融鼎《陶淵明集註新修》,p133】

湯漢注《陶靖節先生詩》卷三:此篇言季世出處不齊,士皆以乘時自奮爲賢,吾知從黃、綺而已,世俗之是非譽毀,非所計也。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三:此必當時仕宋者反議公之退隱爲非,如淳于斃之譏孟子以名實,孟子答以三子同歸於仁,公此詩亦然。

吳菘《論陶》:“行止千萬端”,行止即出處也。“誰知非與是”,人不能審出處耳。“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不知是非,徒隨聲附和共譭譽耳。“三季多此事”,言三季以來皆如此;此事即不知是非、雷同譭譽之事。此等皆咄咄可怪之俗人,若達士如黃、綺輩定不爾也。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56)《飲酒二十首》(其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