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58)《飲酒二十首》(其七)

文/書山花開

❂原詩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羣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26】

秋天的菊花實在很美,摘它幾片含露的花瓣,多麼芳馨。

讓忘憂的花瓣在酒中飄浮,更遠了,我遠離俗世的衷心。

雖然是一個人對影獨酌,杯中已盡壺也翻傾。

太陽落山,各種活動都將停止,歸鳥鳴叫,投向棲息的樹林。

在東廊屋檐下任情長嘯,姑且體會這生命的純真。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32】

秋菊花盛正鮮豔,含露潤澤採花英。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濃。

一揮而盡杯中酒,再執酒壺注杯中。日落衆生皆息止,歸鳥向林歡快鳴。

縱情歡歌東窗下,姑且逍遙度此生。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26】

本章以秋菊爲自己的高潔品格的象徵,敘棄仕歸真,飲酒賞菊,快享平生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31】

這首詩主要寫賞菊與飲酒,詩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卻了塵世,擺脫了憂愁,逍遙閒適,自得其樂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107】

這首詩寫採菊泡酒而飲,緊承上首“採菊東籬下”之意。古人認爲,菊花是花中之隱逸者。它以傲霜的芳姿和清高的品格,向爲林泉之士所吟詠。此詩通過寫暢飲菊花酒以遠遺世之情,表達了詩人重新獲得生活真意的喜悅心情。前六句寫秋菊之佳色,以喻芳潔。詩人暢飲菊花酒,則使遺俗之情更爲超逸。後四句寫日落後萬物棲息,自己也寄傲於東窗之下,暫得怡然自適。李公煥在《箋註陶淵明集》中引定齋語說:“自南北朝以來,菊詩多矣,未有能及淵明之妙。如‘秋菊有佳色’,他花不足當此一佳’字,然通篇寓意高遠,皆由菊而發耳。”

【《陶淵明詩文鑑賞辭典》,p104】

此詩寫對菊飲酒的悠然自得,實際蘊藏着深沉的感傷。秋天是菊花的季節。在百花早已凋謝的秋日,惟獨菊花不畏嚴霜,粲然獨放,表現出堅貞高潔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愛菊,詩中屢次寫到,而且常常把它同鬆聯繫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爲霜下傑。”《歸去來辭》:“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此詩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對菊的傾心讚美。“有佳色”三字極樸素,“佳”字還暗點出衆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換成其他濃麗字眼,比如“麗”、“粲”、“絢”之類,反倒惡俗不堪。前人稱此句“洗盡古今塵俗氣”(宋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引艮齋語),並非虛譽。“哀”,沾溼。“掇”,拾取。“英”即花。“裹露掇其英”,帶露摘花,色香俱佳。採菊是爲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壽。作者《九日閒居》就有“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之句。曹丕《與鍾舔九日送菊書》雲:“輔體延年,莫斯(指菊)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可見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風氣。屈原《離騷》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服食菊花不僅在強身,還有志趣高潔的喻意,而通篇之高遠寓意,亦皆由菊引發。秋菊佳色,助人酒興,作者不覺一杯接着一杯,獨自飲起酒來。“泛”這裏是縱情飲酒的意思。“忘憂物”指酒。《詩經·風·柏舟》“微我無酒,以遨以遊”,毛《傳》:“非我無酒可以遨遊忘憂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相傳杜康是開始造酒的人,這裏用作酒的代稱。)如果心中無憂,就不會想到“忘憂”,這裏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鬱憤之情。“遺世”,遺棄、超脫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黃文煥《陶詩析義》說:“遺世之情,我原自遠,對酒對菊,又加遠一倍矣。”分析甚確。不過,結合“忘憂”看,這裏的“遺世”,也含有憤激的成分。因爲淵明本來很想做一番“大濟於蒼生”(《感士不遇賦》)的事業,只是後來在官場中親眼看到當時政治黑暗,這才決計歸隱的。後面六句具體敘寫飲酒的樂趣和感想,描繪出一個寧靜美好的境界,是對“遺世情”的形象寫照。這裏寫的是獨醉。他既沒有孔融“坐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後漢書·鄭孔苟列傳》載孔融語)那樣的豪華氣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樣“縱酒昏酣”,而是一個人對菊自酌。獨飲本來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兩句各着一“雖”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顯得那壺兒似也頗解人意,爲詩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傾”字不僅指向杯中斟酒,還有酒壺傾盡之意,見出他自酌的時間之長,興致之高,飲酒之多。所以從這兩句到“日入”兩句,不僅描寫的方面不同,還包含着時間的推移。隨着飲酒增多,作者的感觸也多了起來。再下二句,“羣動”泛指各種動物,“息”是止息。“日入羣動息”是總論,“歸鳥趨林鳴”是於羣動中特取一物以證之;也可以說,因見歸鳥趨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時正是羣動止息之際。“趨”是動態,“鳴”是聲音,但惟有在特別空曠靜寂的環境中,才能更加顯出飛鳥趨林,更加清晰地聽到鳥兒的聲音,這是以動寫靜、以聲寫寂的表現手法。而環境的寧靜優美,又襯托出作者的閒適心情。這二句是寫景,同時也是淵明此時志趣的寄託。淵明詩中寫到鳥的很多,尤其歸隱以後,常常借歸鳥寓意。除此詩外,他如“翼翼歸鳥,相林徘徊。豈思天路,欣及歸棲”(《歸鳥》其三),“翼翼歸鳥,羽寒條。…….增繳奚施,已卷(倦)安勞”(《歸鳥》其四),“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還有“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五),“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等等。這些詩中的歸鳥,都是作者的藝術化身。趨林之鳥本來是無意中所見,但它卻喚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羣動”皆有止息之時,飛鳥日落猶知還巢,人生何獨不然?鳥兒始飛終歸的過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歸隱的生活歷程。這裏既是興,也是比,又是即目寫景,三者渾然一體,使人不覺,表現手法非常高妙。末尾寫所以歸隱之故,表達了隱居終身的決心。“嘯”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是古人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嘯傲”謂歌詠自得,無拘無束。《飲酒》第五首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知東軒即在此東籬內,東籬之下種有菊花。對菊飲酒,嘯歌採菊,自是人生之至樂。“得此生”是說不爲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東坡所說的“靖節以無事自適爲得此生,則凡役於物者,非失此生耶?”(《東坡題跋·題淵明詩》)“得此生”和“失此生”實指歸隱和做官。嘯傲東軒,是隱居悠閒之樂的形象描繪,它是讚美,是慶幸,也是意願。然而,“聊復”(姑且算是)一詞,又給這一切罩上了一層無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憂”、“遺世”,仍然表現出壯志難酬的憾恨,並非一味悠然陶然。清人吳淇曾將此詩同這組詩的第五首(“結廬在人境”)加以比較,認爲“上章(即“結廬”一首)寫自得中帶不得有爲之意,此章寫不得有爲帶自得之意”(《六朝選詩定論》),所論極精闢。正是“不得有爲”同“自得”的矛盾,使得此詩曠達和感傷這兩種感情水乳交融,並存於同一詩句中。這個特點不僅大大擴展了詩的內涵,使之更加含蓄蘊藉,還使作品帶上濃厚的抒情氣氛,而這正是陶詩“質而實綺,瘤而實腴”(蘇軾《與蘇轍書》)的具體表現。(王思宇)

【金融鼎《陶淵明集註新修》,p134】

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卷三引:定齋曰:自南北朝以來,菊詩多矣,未有能及淵明之妙。如“秋菊有佳色”,他花不足當此一“佳”字。然通篇寓意高遠,皆由菊而發耳。艮齋曰:“秋菊有佳色”一語,洗盡古今塵俗氣。

王士禎《古學千金譜》:此章乃說到飲酒。山佳曰氣,菊佳曰色,可見天下有情,總歸氣色。帶露而援菊英,可稱韻事。酒可忘憂,泛此而遺世情可也,乃並遺世情而遠之。太上忘情,情亦不設,一觴獨進,杯盡而壺自傾,因物付物,不假造作。因思人生所遇,不過喧寂二境:萬象不聞,喧中寂也;歸林鳥鳴,寂中喧也。我從此嘯歌寄傲東軒之下,娛情於喧寂之間,聊得此生已矣。彼役役於物者,皆失此生者耳。不欲酒得乎?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三:此言對菊飲酒至暮,遺世而自得也。蓋菊之晚芳,亦公所自比坎。故下篇遂以鬆次之。公《和郭主簿》雲:“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爲霜下傑。”固知鬆菊皆三徑中得意之物,宜其於詩文中再三及比。

溫汝能纂集《陶詩匯評》卷三:秋菊之佳,愛菊者誰不知之,誰不慕之,惟此起五字渾成,卻無人道得出。淵明可謂菊花知己。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57)《飲酒二十首》(其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