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69)《飲酒二十首》(其十八)

文/書山花開

❂原詩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爲之盡,是諮無不塞。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39】

楊子云喜歡喝酒,家中貧寒不得一勺。

時常靠着熱心腸的人們,帶着酒來請他解答疑惑。

舉起杯來就喝個淨盡,凡有問題都給以切實的解說。

有時閉緊了嘴巴,豈不是因爲問到了攻伐別國?

仁者運用他的仁心,或暢言或沈默都無過錯。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45】

揚雄生性好飲酒,無奈家貧無處得。幸賴一些勤學者,時常攜酒來求學。

酒杯斟酒即飲盡,有問必答解疑惑。有時沉默不肯言,豈非國事不敢說?

仁者行身細思量,進退出處何嘗錯!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38】

淵明因陷貧困,不免接受友人的贈酒饋物,本章以揚雄受酒典作喻解,並以柳下惠典述收受的原則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44】

這首詩分別以揚雄和柳下惠自況,一方面說明家貧無酒,幸賴友人饋贈;另一方面表示閉口不談國事,以遠禍全身。其中暗寓對國事前途的深憂。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125】

本詩前四句寫揚子云家貧無酒,依賴好事者問學而得酒。中四句寫酒來即飲,無不暢懷;凡所詢問,無不解答,惟言不及“伐國”。這裏詩人根然是以揚雄自比,通過寫揚雄的處事態度,也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對時政的不滿。最後兩句,既是作者直接對此事的評論,也表明了自己的處世之道。前人認爲,此詩“以子云問奇事作引起,忽及柳下惠不肯言伐國,章法甚幻。”(黃文煥《陶詩析義》卷三)其實,本詩通篇是以揚雄自比,所謂言及柳下惠不肯言伐國事、而是從揚雄的角度說的。據《漢書·揚雄傳贊》載,王莽算位時,有些巧言令色之徒僞造天帝符命來稱頌王莽的功德,以討取歡心,得封爵位。而場雄不肯趨炎附勢,未被封侯。所以這裏仍是就揚雄而言,並非詩人自比柳下惠,因而也無所謂章法之變。

【金融鼎《陶淵明集註新修》,p148】

黃文煥《陶詩析義》卷三:以子云問奇事作引起,忽及柳下惠不肯言伐國,章法甚幻,結以不失顯默,自道生平腳跟。

吳瞻泰輯《陶詩匯注》卷三引:王棠曰:“塞”字用得奇。人問即答,必塞人之望也。“豈不在”“何嘗失”六字妙。當時劉裕舉兵,豈非伐國?淵明絕口不言朝政,豈非守默?我如是,子云亦如是,仁者用心相同,如此方見六字含吐之妙。

陶澍集註《靖節先生集》卷三:載醪不卻,聊混跡於子云;伐國不對,實希風於柳下。蓋子云“劇秦美新”,正由未識不對伐國之義,必如柳下,方爲仁者之用心,方爲不失顯默耳。此先生志節嚼然,即寓於和光同塵之內,所以爲道閤中庸也。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68)《飲酒二十首》(其十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