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碎語||課堂實錄《背影》裏的資料引用

文/書山花開

(14)因爲快要上《背影》,所以有意識翻出一些書來,看看其中關於《背影》的優秀設計、課堂實錄和精彩解讀。趙羣筠《愛的語文:趙羣筠課堂教學實錄》就收錄該文的課堂實錄(P32)。

在不知N年前參加農村領雁工程培訓在杭州學習時我們的導師就是趙老師。記得那時她就上過《背影》的。這次翻出該實錄,彷彿撬動了那塊早已塵封的記憶地板,似乎聽到那段過往的迴響。

現在似乎詬病深度語文,對於外在資料的引用也很是警惕,以爲在區區一堂課有限的這段時間單是在文內打轉,沉潛深挖,尚且覺得時間不夠,聚焦不緊,何必也何能捨近求遠或捨本逐末去外騖呢?趙老師的《背影》有着許多次引用,每一次均有作用,並不因此覺得生有外心而不顧文本的。

一開首漫畫《父與子》“父親簽名”“孩子吵架大人鬧”兩個片段的引入,不僅是因爲有趣,可以激發興趣,也在於內容的緊密相關,在一定程度用以開悟並埋下思想的伏筆:“我們的父親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就像你所說的,會爲我們做很多很多的事情,而且有些是很傻的事情,但是你說他真的是傻嗎?不是的,父親,就是那位爲了我們的成長,心甘情願地做一些傻事來陪伴我們長大的男人。”

第二次一下子引用了兩則:一是一個教員回憶朱自清去世帶給一個普通孩子愴惶悲慼的神情以及他的無言流淚,一是父親節時網絡轉載《背影》數量之衆和網友的感嘆“許是經歷生死離別後,再看纔有了切實的痛感”。這個材料給人很震撼,朱自清的人格魅力和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給即將要仔細閱讀這篇文章的孩子們帶來神聖感和吸引力,而其中引發的話題“這是一個怎樣的朱自清呢”,也爲分析人物的情感奠定基礎。

第三次引用的材料來自朱自清的“夫子自道”,交代寫作的緣起是讀了父親的來信,“淚如泉涌”,想起“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所以寫了這篇文章,並且指出“我這篇文只是寫實”。第四處引用了《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裏的分析:《背影》所用的語言和手法,並不是詩意的描繪,基本上是敘述,也許可以稱之爲“白描”,但父親那些不夠瀟灑的動作,卻使作者和讀者感動了。這兩則材料涉及到對文章風格和特點的評價,強調的是寫實和質樸語言背後的情感是怎樣的,有哪些,由此引發學生對此的仔細閱讀和悉心體會,從而感受到父親的艱難。

接着所用的是朱自清兒子對朱自清的回憶,重點是父親脾氣暴躁及所受到的折磨,和給兒子留下的印象:眼前似乎有一個蹣跚、辛勞的父親的背影,只是這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自己的,所以更加瘦弱憔悴。由此很自然得出啓示:生命的循環和輪迴,愛的理解和延續。

第六處引用的材料展現的是朱自清父親讀兒子出版的散文集《背影》裏的《背影》的情形:戴着老花鏡,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由此可以知道,兒子寫《背影》想到了父親的好,理解了父親的心,父親讀《背影》感受到了兒子的愛,帶着欣慰和幸福體會着那份沉甸甸的深情。

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引用了黃磊根據朱自清《背影》所的歌曲《背影》,在音樂的感染下,情感得到深化,由此總結:“當我們走進《背影》的世界,我們不僅看見了親情相擁、血脈相連,還看見了人生的輪迴。那麼,我們該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留下一個怎樣的背影呢?”

這總共七次引用,將一個文本變成一個文本羣,使本來散落各處的文字聚集起來,站在不同的位置,鋪設成爲一道走向理解《背影》的橋樑。這不僅是一次集中的閱讀訓練,更是一個回到故事現場、衆多角色互動重新演繹還原真相的戲劇。沒有這麼多個人物和場景,是無法唱出這樣真實的戲劇的。

(15)王君《聽王君上經典名篇》有執教《背影》的實錄(P34)。王君對外來的材料引用的有兩處,而自寫的用以展現細節、啓迪感悟的文字,也有兩處。

材料的引用有一處,和趙羣筠老師的基本相同,即朱自清指出寫作的背景和強調文章的實錄性質。第二次引用,是基於衆多材料經排列之後留下的成果,即朱自清與父親由戰到和的年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給兒子包辦婚姻(1915年)、扣留朱自清的工資(1921年)、拒絕兒子回家探親不讓進門(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探親父親不搭理他(同年)、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兒子寫《背影》(1925年)、父親讀《背影》,父子和解(1928)。(2018111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