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碎語||漫讀摘記《周亞夫軍細柳》備課資料3

文/書山花開

(尚學鋒著《中國散文通史·兩漢卷》兩節分析《史記》,第一節總評《史記》,如“司馬遷與《史記》的創作”、“《史記》的進步思想”、“司馬遷的一家之言”,第二節則分析其“散文成就”。摘抄是三個方面所述的“散文成就”,單選擇其中各方面的一個事例分析段落的內容。)

(28)理想化的人物描寫。以《李廣傳》爲例:

以上三次經歷,李廣都是絕處逢生,他的勇敢和精湛射技,都在這非凡的經歷中展現出來。平心而論,這三次經歷本來都不是勝仗。作爲名將軍,李廣在軍事指揮方面也有不當之處,例如他身爲主將,卻離開大軍只帶少數人去追逐匈奴射鵰者,以至身陷險境,這不是一個成熟的指揮官應有的行爲。但司馬遷淡化這些情節,而用重筆濃墨去渲染李廣在危急時的表現,以突顯其英雄本色。另外,文中還大力表現李廣治軍簡易、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世人愛戴的情景,又在文的“太史公曰”極力讚賞他。客觀地說,作爲歷史人物,李廣無論是指揮才能還是戰功都不能和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相比。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李廣屢戰屢敗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他始終未能實現封侯的願望。但在司馬遷筆下,李廣是一個遠遠高於衛青、霍去病的英雄,,他的勇武令人讚歎,他壯志未酬,飲恨而亡的遭遇更是令人同情。千百年來,人們不斷詠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長憶李將軍”。李廣也和項羽一樣,成爲一個充滿理想色彩的符號式的藝術形象。(p127,《中國散文通史·兩漢卷》,下同)

(29)戲劇化的敘事。例子選自《魏公子列傳》,寫的是信陵君與侯生的故事。

《史記》的敘事精彩生動,富於傳奇性,帶有戲劇化的特點。其中很多作品,情節曲折,刻畫細緻,矛盾衝突緊張激烈,故事性很強。作者圍繞情節的展開,運用鋪墊、渲染、伏筆、照應等手法,大膽設置懸念,製造波瀾,造成了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如《魏公子列傳》中寫信陵君與侯生的交往,就是一段十分生動的故事。文中先交代信陵君禮賢下士,多次禮聘侯生,他都不受。又寫信信陵君親自請侯生赴宴,他卻在途中去探望友人朱亥,故意讓信陵君久等,暗中觀察他的反應。作者又特意交代其他人物的表現,以反襯信陵君的謙恭:“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罵侯生。而公子卻顏色愈和”,“色終不變”。這時讀者都會欽佩信陵君的謙恭下士,而又對候生的作法有些不解。直到後面,作者才通過侯生之口說出他這樣做是爲了成就信陵君的好客之名。至此,情節暫告一段落。接着,文中又交代信陵君爲救趙率領門客去與秦軍決戰,臨行前向侯生訣別,他卻十分冷淡,引起信陵君不快。等到信陵君重又回來討教時,他才笑道“臣固知公子之還也”,並在信陵君一再請求下,說出了早已成竹在胸的計謀,又向他推薦了朱亥。然後,作者又交待信陵君在朱亥等人的幫助下,完成了竊符救趙之舉;並補敘侯生在信陵軍到軍中後,北向自刎以報答他。到這裏,一段曲折的故事才告結束。文章情節緊湊,有伏筆、有照應,波瀾起伏,懸念叢生,對人物的情態、心理也刻畫入微,如同一篇妙趣橫生的短篇小說。(p132)

(30)激盪不平的情感。以《伯夷列傳》爲例進行分析,如下:

此文只用少量文字敘述伯夷、叔齊的事蹟,其餘大部分篇幅都用來詠歎議論。司馬遷先說伯夷、叔齊的事蹟是孔子所詳述的,不像許由那樣渺茫難信。在敘述伯夷叔齊的事蹟時,記載了一首兩人臨終前唱的歌,歌中說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並感慨“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這首歌雖說出自伯夷、叔齊之口,實際包含了司馬遷對漢代現實的感受。文中又對孔子關於伯夷、叔齊“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的說法表示懷疑,進而列舉自古及今好人遇禍、壞人得志的事實,說明世道的不公,對所謂天道發出了質問。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憤忿不平。(p135)

與《史記》或《周亞夫軍細柳》有關的資料:

漫讀碎語||漫讀摘記《周亞夫軍細柳》備課資料1

漫讀碎語||漫讀摘記《周亞夫軍細柳》備課資料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