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3)《榮木》

文/書山花開

❂原詩

其一

采采榮木,結根於茲。晨耀其華,夕已喪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時。靜言孔念,中心悵而。

其二

采采榮木,於茲託根。繁華朝起,慨暮不存。

貞脆由人,禍福無門。匪道曷依,匪善奚敦!

其三

嗟予小子,稟茲固陋。徂年既流,業不增舊。

志彼不捨,安此日富。我之懷矣,怛焉內疚。

其四

先師遺訓,餘豈雲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9】

《榮木》詩是寫念及老年將至。日月推攆着更替,已到了夏末時節。我在孩童時,已接受了修、齊、治、平的儒道,如今頭髮已經斑白,卻還是沒有什麼成就。

鮮亮鮮亮的木槿花,在這裏紮根生長。早晨的花朵燦爛無比,到晚上卻已經凋喪。人生就像是寄居的旅客,終難免枯槁萎黃。靜下來仔細想一想,禁不住心中惆悵。鮮亮鮮亮的木槿花。在這裏生長紮根。早晨怒放的滿樹繁花,可嘆它到晚來一朵無存。堅貞還是脆弱全在自己,是福是禍也怨不得別人。不是聖賢之道如何皈依?不是爲善怎能勉力實行?可嘆啊,我這庸碌的人!稟賦是這樣的不好。逝去的年華如流水,學業卻沒有増進多少。我的期望是不停地前進,卻又把時光在醉灑中空耗。想起這些啊,傷痛的心便倍增懊惱。先師孔子留下的教訓,我怎麼能夠棄捐?他說:四十五十還未建立功名,那就不值得別人敬憚。趕快吧,給我的求名之車注滿油,朝我的求名之馬舉起鞭。征途千里雖然遙遠,不達目的怎敢止步不前!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1】

《榮木》這首詩,是爲感念衰老將至而作。日月更替,時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開的夏季。我從童年就開始聆聽聖賢之道,可如今白髮已生,衰老將至,卻一事無成。

當夏盛開木槿花,泥土地裏把根扎。清晨綻開豔麗色。日暮凋零委泥沙。人生一世如過客,終將枯槁黃泉下。靜思默唸人生路,我心惆悵悲年華。

當夏木槿花開盛,於此紮根長又深。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憐日暮竟無存。堅貞脆弱皆由己,禍福哪得怨別人。聖賢之道當遵循,勤勉爲善是本心。

嘆我無德又無能,固執鄙陋天生成。匆匆歲月已流逝,碌碌學業竟無增。我本立志勤求索,誰料沉溺酣飲中。每念及此心傷痛,慚愧年華付東風。

先師孔子留遺訓,銘刻在心未拋棄。我今四十無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懼。名車名驥皆已備,揚鞭策馬疾馳去。千里路途雖遙遠,怎敢畏難而不至!

【溫洪隆《陶淵明集新譯》,p12

《榮木》是一首寫自己將要衰老的詩。時光如流,夏天又已經來到。童年就聽說過聖人所講的道理,而今白髮蒼蒼卻一事無成。鮮麗的木槿花,紮根在土壤。

早晨開着耀眼的花朵,晚上就已經落在地上。人生就像寄居的遊客,到時候就要憔悴死亡。靜靜深思此中事理,心中無限惆悵。鮮麗的木槿花,在土壤中紮根。早晨繁花怒放,可惜晚上就一朵不見。是堅貞還是脆弱由人選擇,是災難還是幸福也沒有別的路門。不依道義還有什麼可以依從,不做好事還有什麼值得勤勉!唉,我這個可悲的小子,生性閉塞淺陋。流年已經虛度,學業卻依然如舊。立志要不斷求學,行爲卻樂於飲酒。我想起了這一切,心中就痛苦內疚。先師留下的遺言,我怎敢將它忘記:“四十歲沒有成名,也就不值得畏懼。”給我的名車塗上油脂,給我名馬揚起鞭箠。千里雖然遙遠,誰敢不達目的!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7】

本詩寫作年份與前兩首同,時當季夏。詩人四十歲壯年。這裏的“榮木”,是取詩首兩字作爲篇名,並不是專寫榮木。“念將老也”,是詩人自述的題旨。進一步說就是“惜時而奮起”。季夏一過,二十四節氣的“立秋”即跟踵而至,所以更使詩人感到時遷之速。“總角聞道”的道,不是老莊的道,而是儒家的道。顯然,儒家的建功立業思想對陶淵明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所以就不免產生“白首無成”的焦慮了。

榮木,按古直注,是爲“木槿”。木槿爲灌木植物,夏季開花,此花晨興夕敗,使詩人產生聯想與感悟。第一章慨嘆人生若寄,第二章寫要堅持正確的做人道理,第三章責己無所作爲,第四章表示不墜先師之訓而奮起。

不久,淵明即有赴任劉裕鎮軍軍府參軍的行動。(李公煥引趙泉山注,定是年赴任劉敬宣建威將軍參軍,逯欽立定是年赴任劉裕鎮軍參軍。從逯說)劉裕軍當時號稱“勤王”之師,被稱爲“義軍”。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9】

這首詩共四章,寫作年份當與前兩首詩相同,時已當夏季。這首詩是詩人爲感念老之將至而作。詩人由朝開夕落的木槿花而產生了關想與感悟:第一章寫人生短暫的悲哀,第二章寫依道從善的心願,第三章寫無所作爲的內疚,第四章寫自強不息的壯志。此詩雖爲“念將老”而作,但詩人並非一味嘆老嗟衰,而是以此爲契機,激勵自己發奮圖強,實現宏偉的理想志願。詩歌語言果斷堅毅,頗有催人奮進的力量。

【劉萬煌《陶淵明詩文選》,p41】

這是四首四言古詩。感嘆歲月流逝,四十無聞,有一種緊迫感。雖悵惘內疚,但不忘先師遺訓,不墜青雲之志。這是人生最可寶貴的意志和性格。奮起直追,鵬程萬里。意在自勉自勵,卻處處給讀者以啓迪。這不能不歎服詩人旨趣的高遠和它潛移默化的藝術力量。

【張彥《陶詩今說》,p42】

從《停雲》至《榮木》一連三首詩都是取其首句作爲題目,也都是陶公四十歲時春夏所作。正值壯年,詩人的心情是很不平靜、很矛盾的。一方面,喜好過隱居生活、熱愛大自然;另一方面,又不忘不棄儒教遺風,還想“建功立業”。有抱負,想不枉一生,不白來一世,立志“建功立業”,是亙古迄今中國知識分子一脈相承的優良傳統。詩人陶公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不是他生不逢時,正趕上晉宋交替的齷齪的時代,也不至於想歸田園隱居於鄉野;當然,性本愛自然,也算是一個因素,但非主因耳。他雖然出身於早已沒落的仕宦之家,但其耿直率真、樸實無華、不媚上不低俗、潔身自好的性格,也鑄造了他人品與人格之高尚。

【錢志熙《陶淵明傳》,p115】

《榮木》的主題比《停雲》、《時運》兩詩來得明確,詩人自己一言以蔽之:“念將老也。”但不是純粹的恐懼老之將至,而是由於年華虛度,老而無成。前人每據詩中“四十無聞,斯不足畏”判定此詩作於四十歲;然細玩前後句意思,可以發現,詩句立意在於以四十將至來策勉自己需及時努力,不是說此時已是四十歲。另外序中說的是“總角聞道,白首無成”也是惕厲的話,是害怕將來白首無成,不能直接理解爲現在已經白首。詩中雖有感傷生命短暫的一面,但主要的情調還是要追求一種振作的人生,可說是淵明倫理價值生命觀的最強音。此詩的音節,也不同於前兩詩之和諧舒緩,而是更加頓挫馳驟。但仍合於四言詩的正體,因爲風詩和小雅中本來就有情感濃烈的篇章。

此詩主題之明確,使它成爲幫助我們深入淵明思想的一個重要資料。這裏所說的“人生若寄”,及“道”、“善”等思想,反映出淵明在生命意識和道德觀念上的一種自覺。淵明受魏晉玄學自然哲學生命觀的影響,對生命本體的認識是理性化的。作爲漢魏詩人的傳人,他在感性方面較多地傳承了他們豐富的生命意識和各色的生命情緒。所以它和“古詩”、三曹、阮、嵇那樣,時而亢奮,時而感傷,時而曠達,時而纏綿,甚至也不免有墜入虛無意識的時候。《榮木》的第一章就表達了詩人在透徹地認識了生命的物質性之後所發生的感傷情緒。這是一種本能性的憂生情緒,是不可抑止的。當詩人盡情地宣露它的時候,其內心獲得了一種暢快。而我們讀者吟誦着它們的時候,真有何以爲情的感覺。人生當此之際,正如臨歧路,究竟往哪個方向走呢?生命意識的自覺之後是進入虛無、放棄道德觀念,還是超越物質、進入道德自覺?淵明有時候也作小小的放任,如《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詩,就表現了輕度的及時行樂的思想。但從大節上看,淵明在積極地尋找生命的意義。在《榮木》的第二章裏,淵明因人生短暫而起自立之志,追求一種道德的自覺。人之或貞或脆,都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因善而得福、惡而取禍、神鑑善惡而對人行賞罰之類的神道設教,都是無稽之談。人之爲人,雖短暫凋零如花草,但究竟不同於花草,不能因禍福無門而放任自流,仍然得依乎道,以立善自勉。淵明寫到這裏,精神變得振作起來,以不容置疑的語氣說:“匪道曷依,匪善奚敦!”這不僅是自覺,也是在覺他。淵明所說的“道”和“善”,內涵都是十分豐富的。序中說“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其所聞之道,正是儒家傳統的一套生命價值觀,其要又在於“敬德修業,以及時也”。詩中及“匪道曷依”之“道”,也是指這種儒家的人生行爲之道。“善”則是一切都合乎道的行爲準則。淵明之依“道”主“善”,不是由於外在的約束或利害的關係的促使,而是一種自覺的行爲。無論是隱還是仕,都要符合上述原則,成爲一個真正能夠自我主宰的人。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1)《停雲》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2)《時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