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5)《酬丁柴桑》

文/書山花開

❂原詩

有客有客,爰來爰止。秉直司聰,於惠百里。

餐勝如歸,聆善若始。匪惟諧也,屢有良由。

載言載眺,以寫我憂。放歡一遇,既醉還休。

實欣心期,方從我遊。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6】

有一位來客,有一位來客,來到此地做官。

公正辦事,體察民情,恩惠覆蓋了百里山川。

接受至理如同回家一樣欣喜,

聽到善言總像第一次聽到那樣新鮮。

我們不只思想和諧一致,還多次愉快地共同遊覽。

一邊談笑,一邊眺望,我心中的憂愁已經煙消雲散。

遇到如此開懷的歡樂,不喝個痛快且不回返。

真高興有位知心好友,能同我一起遊玩。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7】

有客來自他鄉,來到此地做官。

秉公正,察民情,恩惠遍及鄉縣。

欣然採納至理,虛心聽取善言。

彼此豈只投緣,常常攜手暢遊。

且歡言,且眺望,消除內心煩憂。

放開歡暢胸懷,不醉怎能罷休?

知音令我欣慰,願得與我共遊。

【溫洪隆《陶淵明集新譯》,p20】

有一位客人,來到我家停留。秉公作君耳目,惠愛全縣百姓。採納勝理如歸家,聆聽善言若初聞。我們不僅談得和諧,還能多次暢遊。一邊談說一邊遠眺,藉此排除我的煩憂。無拘無束歡聚,喝到醉了方休。真高興能情投意合,有客人正伴我暢遊。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5】

陶淵明的家鄉治屬柴桑縣,柴桑縣縣令劉程之(後改名遺民)於元興二年(403)棄官隱居,接替他的便是這位丁姓縣令。由劉程之的介紹,淵明逐漸也與他成了莫逆之交。從時間上推算起來,本詩約作於義熙二年(406)詩人四十二歲隱耕園田居之後。看來丁令較年輕,詩人視之爲後俊。“秉直司聰”以下四句是對這位賢良地方官的讚美,更確切地說,是寄寓殷切的期望。這也反映了陶淵明政治理想中對基層官長的要求。詩的開頭寫迎客的驚喜,詩的結尾歸結到結交的基礎。篇幅雖短,然情酣意暢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6】

柴桑縣是陶淵明的家鄉,柴桑縣令劉程之於元興二年(403)棄官歸隱,接替他的便是詩題中姓丁的縣令。由此可以推知此詩約作於義熙元年(405)前後,陶淵明約四十一歲左右。這首詩分爲兩章,首章頌揚丁柴桑的賢良美德,其中也寄寓了詩人的殷切期望;次章寫他們在一起開懷暢遊的情形和情酣意暢的心態,濃郁的情意之中,透露出和諧的喜悅

【張彥《陶詩今說》,p125】

這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詩作。它在陶詩中有一個少見的特點:在共計十四句四十二個字中,幾乎都飽蘊着詩人“歡快”的心情。本詩寫於何年,研究家的認識又不盡一致,有的說寫於詩人五十四歲(公元418年);有的說寫於詩人隱居歸耕之後的四十二歲;還有的說寫於四十七歲。總之,是劉程之(劉遺民)辭官去廬山隱居之後,丁縣令承接其職來柴桑與陶公相識之後即席吟誦之作。從詩中看,丁縣令是一位俊彥之士,比詩人陶公年輕。詩人對他寄予厚望,所以自始至終和諧友好、充滿歡樂,寓期盼於交遊之中。由此,間接反映出詩人的愛民情懷。陶公的四言詩,繼承了《詩經》的筆法和格調,頗有《詩經》韻味。可見詩人陶公功底之深、筆力之強勁。然而,文句亦較深奧。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1)《停雲》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2)《時運》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3)《榮木》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4)《贈長沙公並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