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6)《答龐參軍》

文/書山花開

❂原詩

其一

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爰得我娛。

豈無他好?樂是幽居;朝爲灌園,夕偃蓬廬。

其二

人之所寶,尚或未珍;不有同好,雲胡以親!

我求良友,實覯懷人;歡心孔洽,棟宇惟鄰。

其三

伊餘懷人,欣德孜孜;我有旨酒,與汝樂之。

乃陳好言,乃著新詩;一旦不見,如何不思!

其四

嘉遊未歝,誓將離分;送爾於路,銜觴無欣。

依依舊楚,邈邈西雲,之子之遠,良話曷聞。

其五

昔我雲別,倉庚載鳴;今也遇之,霰雪飄零。

大藩有命,作使上京;豈忘宴安?王事靡寧。

其六

慘慘寒日,肅肅其風,翩彼方舟,容與江中。

勖哉徵人,在始思終;敬慈良辰,以保爾躬。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9】

龐君任衛軍將軍的參軍,從江陵受派遣到上都(金陵),經過潯陽,贈我以詩(故答之)。

簡陋的橫木門下,有琴也有書;於是彈奏,於是詠誦,由此得到了我的歡娛。

難道是沒有其他愛好?我實在喜愛這幽僻的住居。早上起來灌溉園圃,晚上休息回到我的草廬。

人們看重的寶貝,我也許認爲不足愛珍。如果沒有共同的愛好,怎談得上真正的相親?

我尋找知心的朋友,恰遇見所懷念的伊人。歡樂的心十分融洽,屋宇相接成爲近鄰。

我懷念的伊人,愛重德行從不知止。我有美酒,與你痛飲,樂當及時。

陳述美好的語言,寫作動人的新詩。—日不見如別三月,相思之情怎能抑止?

歡樂的同遊還未盡興,頃刻間將要離分。送你來到大路旁,舉起酒杯卻無半點歡欣。

留戀着江陵故地,遙望着西天的浮雲。斯人將要遠去,好言語再無從聆聽。

從前我們曾經離別,黃鶯兒正叫得好聽;如今再次相逢,冰珠夾着雪花滿天飄零。

你接受了建平郡公的命令,奉差使前往上京。誰個不想生活安逸?王事在身不得安寧。

冷天的太陽慘淡,寒風呼呼地勁吹;使者所乘的大船,在江中緩緩地縈迴。

努力吧,旅途中的行人,一開始就要想到最後的所歸;

良辰也要多加謹慎,保護好身體——是我奉贈的良規。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21】

龐君擔任衛軍將軍的參軍,從江陵奉命去京都,途經潯陽,贈我以詩。

房屋雖簡陋,有琴也有書。邊彈琴邊詠唱,我心乃得歡娛。豈無其他愛好,最是樂此幽居。日出澆水園中,日入仰臥茅廬。

世俗金玉以爲寶,我意鄙之不足珍。若非志同道合者,如何相近得相親?我待尋覓知心友,恰遇意中所念人。兩相歡心甚融洽,屋宇相接爲近鄰。

君爲我所思念者,樂修德操勤不止。我今有美酒,與君同樂之。知心話語互傾訴,言志抒情譜新詩。一日不見如三秋,如何教我無憂思!

同遊甚樂未盡興,君行匆匆又離去。送你來到大路上,舉杯欲飲無歡意。江陵故地心依戀,遙望西雲深情寄。斯人離我去遠方,知心話語難再敘。

昔日你我相離別,當春黃鶯始啼鳴。今日你我喜相遇,雪珠雪花正飄零。王公大人既有命,遣君出使赴上京。誰人不想獲安逸,王事繁多無安寧。

寒日慘淡暗無光,寒風肅肅刺骨涼。君乘方舟伏輕波,駛向江中態安詳。遠行之人當自勉,最終歸處先思量。值此良辰多謹慎,保重身體得安康。

【溫洪隆《陶淵明集新譯》,p24】

彭君擔任衛將軍的參軍,從江陵出使京都,經過潯陽,以詩贈我。

橫木爲門屋內住,既有琴來又有書。邊彈邊詠好自在,自得其樂多歡娛。難道就不愛別的,偏樂此處好隱居。早上起來去灌園,晚上回家臥草廬。

人們重視世上寶,我意或許不足珍。愛好彼此不相同,怎麼能夠相親近?我想尋找知心友,遇見一位意中人。心中高興很融洽,屋檐相連是近鄰。

我的那位意中人,好善樂道勤孜孜。我用美酒相款待,與你同飲樂相知。於是好言相勸勉,於是共同賦新詩。一日不見如三月,怎能不想又不思!

美好交遊興正濃,奉命出使將離分。送你送到大路上,舉起酒杯無歡欣。依依惜別思舊楚,迢迢千里望西雲。此人別我去遠地,善言還從何處聽!

往日我們相別離,黃鶯樹上叫不停;而今再次來相會,霰雪紛紛正飄零。宜都大王發指令,命你出使去上京。豈是忘了安逸好?爲了王事難安寧。

悽慘慘寒日無光,呼蕭蕭北風其涼。飄飄蕩蕩水上舟,徘徊凝滯在大江。遠去行人當自勉,在始思終記心上。時機雖好得當心,保重自身切莫忘。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6】

本詩序明確寫:“龐爲衛軍參軍”,此處的“衛軍”指駐守在荊州(江陵)的衛軍,而季節在詩中又明確寫爲寒冬,適合這兩個條件的唯有謝晦。據《資治通鑑》,景平二年(424)夏,除領軍將軍謝晦行都督荊湘等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八月改元,爲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是月,謝晦赴荊州任所,進號衛將軍。本詩可能作於這年冬天,是年陶淵明六十歲。因在上京裏,故第一章有似《歸去來兮辭》中環境起居的描寫。之所以這樣開頭,是因爲龐儘管身在官場,但十分傾慕陶的隱居生活。第二章便由幽居轉寫兩人志同道合。龐使上都後仍要回到江陵供職,而詩人自己三十七歲前後曾在江陵爲官,對江陵感情甚深,故第四章多情地著筆:“依依舊楚,邈邈西雲”第五章仿《詩經•小雅•采薇》憂悲句詞第六章又重寫慘寒,都曲折地反映了這期間宋中央政權特點:君臣互殘,危機時起[元熙二年 (420),劉裕稱帝,次年酖殺晉恭帝;景平二年(424),徐羨之、傅亮、謝晦廢宋少帝並殺之,又殺廬陵王劉義真]。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所以詩篇結尾忠告友人“保躬”。翌年開春二月,謝晦果被宋文帝所殺。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8】

此詩當作於宋少帝景平二年(424),本年八月改元,爲宋文帝元嘉元年,陶淵明六十歲。這年八月,謝晦任荊州刺史,進號衛將軍。詩題中的龐氏,即爲謝晦衛軍參軍。龐參軍曾於這一年的春天奉劉義隆之命由河陽出使江陵,與陶淵明有唱和(見陶淵明五言詩《答龐參軍》)。此時值冬季,龐參軍又從江陵奉使赴京都,途經潯陽有詩贈淵明,淵明即以此詩作答。這首詩共六章,首章自敘隱居之樂,次章寫與友志同道合,三章寫與友相處之樂,四至六章均爲送別之辭。整首詩敘述了他們交往的經過和彼此結下的誠摯的友情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註》,p33】

一章,己之懷抱。二、三章,以往之交情。四章,春天之離別。五、六章,今冬之重逢與再別。所謂“在始思終”“以保爾躬”,似在勖勉中含有警誡之意。“王事靡寧”豈若己之“樂是幽居”耶?

【柯寶成《陶淵明全集彙編匯校匯評》,p18】

題解小序寫明“龐爲衛軍參軍”。衛軍乃駐荊州(江陵)的衛軍,時在冬季,符合這兩條件的唯有謝晦。據《資治通鑑》,景平二年(424)夏,除領車將軍謝晦行都督荊湘等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八月改元,爲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是月,謝海赴州任新進號衛將軍。本詩可能作於這年冬天,是年陶淵明六十歲。因在上京裏,故首章有似《歸去來兮辭》中環境起居的描寫。二章便由幽居轉寫兩人志同道合。龐使上都後仍要回到江陵供職,而詩人自己三十七歲前後曾在江爲官,對江陵感情甚深。第四章多情地著筆:“依依舊楚,邈邈西雲。”五章仿《詩經·小雅·采薇》憂悲句詞;第六章又重寫慘寒:都曲折地反映了這期間劉宋中央政權特點。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1)《停雲》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2)《時運》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3)《榮木》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4)《贈長沙公並序》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05)《酬丁柴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