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13)《九日閒居》

文/書山花開

❂原詩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悽暄風息,氣澈天象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斂襟獨閒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44】

我閒居無事,頗喜重九這一節名。秋菊滿園,想喝酒卻沒有酒喝,獨自個空對着菊叢,因寫下這首詩以寄託懷抱。

人生短促,憂思往往很多,可人們還是盼望成爲壽星。

日月依着季節來到,民間都喜歡重陽這好聽的節名。

露水出現了,暖風已經停息。空氣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

飛去的燕子已不見蹤影,飛來的大雁縈繞着餘音,

只有酒能驅除種種憂慮,只有菊才懂得益壽延齡。

茅草屋裏的貧士,徒然看着時運的變更!

酒杯積灰,酒罇也感到羞恥;寒菊空自開放,也讓人難以爲情。

整整衣襟,獨自個悠然歌詠,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

盤桓休憩本有很多歡樂,隱居鄉里難道就一事無成?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48】

我在家閒居,喜愛“重九”這個名稱。秋菊滿園,但無酒可飲,徒然地欣賞秋菊,寫下此詩,寄託我的情懷。

短暫人生愁緒多,世人無不好長生。日月運轉又重九,舉世人人愛其名。

夏去秋來霜露冷,秋高氣爽天空明。南去燕子無蹤影,北來大雁陣陣鳴。

飲酒能消百般慮,品菊可使年壽增。悲哉茅屋清貧士,空嘆佳節去匆匆。

酒杯生塵酒壺空,秋菊徒然自繁榮。整襟獨坐閒歌詠,遐想頓時起深情。

隱居閒適多樂趣,難道竟無一事成!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42】

本詩約作於元熙元年(419)九月,淵明五十五歲。上年,曾徵其爲著作佐郎,不就。這段時間詩人生活很拮据,常至“酒米乏絕”。《宋書•陶潛傳》記載:“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值弘(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後歸”。這首詩便記述了重陽節這一天賞菊而無酒的心緒。詩有漢《古詩》詩風的遺緒。開首,寫出了自然給人間帶來的溫馨,接着寫了重九日的美好氣候與物候。下面點出酒與菊,有菊而無酒,依然是以詩賦深情。詩人的安貧與高雅恰到好處。“空視時運傾”、“淹留豈無成”,反映了詩人的心境並不完全平靜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46】

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此時菊花盛開,古人有飲菊花酒的習俗,認爲可以益壽延年。陶淵明於酒有着特殊的嗜好,他在《讀山海經》其五中說:“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然而值此重陽佳節,詩人面對滿園盛開的菊花,卻無酒可飲,看來已是生活桔據,酒米乏絕。因而詩人深爲感慨,寫下此詩以寄情懷。從詩中“空視時運傾”、“淹留豈無成”等句可以看出,儘管詩人閒居,但內心並沒有完全平靜,他還是有所關心、有所追求的。

【張彥《陶詩今說》,p133】

九九重陽,秋高氣爽,良辰美景,好不快活!大自然賦予的吉時瑞日,本該良朋相會,吟詩唱和,飲酒述懷,共度重陽。然而,非也。詩人並不欣然。家貧無酒,空然獨坐,好不孤獨淒涼!詩人畢竟是詩人,情多意滿,不抒不快;面對空杯,眼瞅寒菊,苦中作樂,正襟危坐,深思遐想——最後慨嘆曰:隱居遊息固然多樂自欣慰,莫非久留鄉里過隱居生活就一無所成了麼?詩人陶公真可謂一位典型的古代“明星”人物:重陽佳節之際,窮困潦倒至此,獨坐菊花叢中,杯空趣淨無酒自飲,尚能自作多情,忘憂吟詩、自找樂趣;隱居田園,遐想聯翩,仍想有所成就。這又反映了詩人有偉大的一面!他並不想白來一世,做“酒囊飯袋”之徒,也更不苟同於遁世隱匿於深山的劉遺民之流。詩人陶公的詩作特點之一:抒情與寫景相結合,情託於景,景融於情。情豐景茂,油然亮麗,白描而生花。讀之,怡怡然。

【楊義《陶淵明選註譯評》,p14】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閒居在家的陶淵明因爲家貧,竟連按風俗飲一壺菊花酒的可能都沒有,這不禁使他想到了人生的願望,想到自己隱居生活的得失。人生總是有很多的願望,但在短促的一生中能實現的又能有幾樁?於是人人都想長壽,重陽節飲菊花酒的風俗,就含有求取長壽的意思,在此點上,陶淵明並未能夠免俗,在另一首詩中他就說過:“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讀山海經》五)重陽節而無酒可飲,這怎能不使他感覺悵然。“酒能祛百慮,菊能制頹齡”,這是飲菊花酒的本意,但如果因無酒可飲而不快樂,豈不是顛倒了這愛惜人生的本意?陶淵明真愛的,其實是人生的歡樂,這歡樂對他來說並不在繁華熱鬧處,而在任性隨意的生命體驗,就是對重陽節,他所愛的又何嘗只是飲菊化酒,若沒有“露悽喧風息,氣澈天象明。往燕無遺影,米雁有餘聲”的情境,沒有“重九”這個名目的象徵含義,只是飲酒又有何意味?一方面爲自已的貧窮而慚愧,另一方面又爲隱居生活保存了生命的真意而快樂,《九日閒居》所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複雜而真實的心情

【《中國詩苑精華 陶淵明卷》,p145】

《宋書·陶淵明傳》:“(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後歸。”所記與此詩相合。王弘爲江州刺史,始於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並於“元熙中臨州”(《晉書·陶淵明傳》),與淵明交往甚密,故知此詩當作於元熙年間(419-420)。九日:農曆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慣,蓋以爲餐菊可以延年益壽,而“九”與“久”諧音,有生命長久之意。此詩寫得恬淡閒適,自然渾樸,與《讀山海經》第五首“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的基調相同,表達了詩人曠達自適、以樂天年的逸情高志

【賈延祥《陶淵明選文選》,p85】

本詩寫重陽節時感懷。詩先從“斯人樂久生”點出重九,然後從重九說到應景之物:酒和菊,指出他們各有妙用:解憂和延年。然而有菊無酒,故慨嘆貧窮。但詩卻又從這裏結出新意,把詠菊和詠自身的行藏一氣蟬聯而下,在憤慨自己身世之餘,表現出傲然自得的心情,這就有了很深的比況意味。此詩把說理、寫景、抒情融爲一體,體現了陶詩自然流走的特點。“世短意恆多”、“日月依辰至”吸“酒能祛百慮,菊能制頹齡”等雖敘事語,然遒勁新巧,詞簡意豐,同時無雕斧鑿之痕,這正是陶詩的難以企及之處

【劉萬煌《陶淵明選文選》,p100】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請人借重陽飲菊花酒可以消憂延年的習俗,直面有花無酒的窘迫,抒發對窮困處境樂觀自處的情懷,以展現詩人傲然不屈的性格,以及特立獨行、與這個可詛咒的現實決不妥協的決心。詩人堅信隱居足以自娛,長住鄉梓,守節自勵,必將在人格和創作上有成!其社會實踐與創作實踐的豐碩成果,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徐正英 阮素雯《陶淵明詩集》注評,p189】

學界或以爲此詩可能作於東晉義熙十四年(418),或以爲可能作於元熙元年(419).筆者更傾向於前者,因爲據《宋書·王弘傳》記載,王弘爲江州刺史時間始於義熙十四年(418),按人之常情,新官去探望地方名流應在上任之初,而不應該在時過一年之後。所以《晉書·陶潛傳》中所記淵明“嘗九月九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值弘送酒至”的“九月九日”,爲義熙十四年“九月九日”重陽節的可能性較大,這年陶淵明67歲或54歲。

衆所周知,陶淵明嗜酒如命,正如其自言的一樣,“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然而值此重陽佳節之日,他卻無酒可飲,足見其生活已拮据到了什麼程度。因而能“空服其華,寄懷於言”,寫下了這首深寄感慨的詩歌,記述了重陽節這一天空賞菊花而無酒可飲的心緒。詩以“世短意恆多”五字總領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調;接繪重陽節的美景;再寫有菊無酒的節日感慨;後寫自己的人生追求。正如清溫汝能所說,“於閒散無聊之況而反得此逸興”,也如郭維森所說,“詩人的安貧與高雅恰到好處”。前賢評此詩有所謂“易代”的政治寄託,未免求之過深;不過,從“空視時運傾”、“淹留豈無成”等句中,確實能夠看出閒居的陶淵明並不完全平靜的心境,他對社會和人生仍有所關注和追求。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12)《神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