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19)《遊斜川並序》

文/書山花開

❂原詩

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閒美,與二三鄰曲,同遊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於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爲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爾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紀、鄉里,以記其時日。

開歲倏五日,吾生行歸休。念之動中懷,及辰爲茲遊。

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弱湍馳文魴,閒谷矯鳴鷗。

迥澤散遊目,緬然睇曾丘;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

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52】

辛丑年,正月初五日,天氣清澄和熙,風景優美。和幾位鄰居,同到斜川遊玩。在長川之濱,眺望曾城山(鄣山)。傍晚時分,魴鯉跳出水面,鱗片在斜陽中閃耀;水鷗乘着和風上下翻飛。那南面的廬山,久有名聲,不必再對它嘆美了。至於曾城,周邊都無依靠連接,獨立挺秀於皋野之上。聯想起神話中崑崙山上的層城山,更愛它佳妙的名稱了。愉快地觀賞還覺不夠,於是,即興做起詩來。悲嘆日月流逝,傷悼我們的年歲不肯停留。每人寫上自己的年齡籍貫,並記載遊玩的時日。

新年開始,一瞬間已過五日,—生如過客,忽忽終將歸休。

想到這兒心懷不免震動,乘着這良辰且去春遊。

天氣晴和,天空澄清,大家依長幼圍坐,依傍着溪水長流。

平靜流淌的溪水中,魴魚在遊動,幽靜的山谷中高飛起鳴叫的沙鷗。

浩蕩的湖水盪開了遠眺的目光,無限留戀地凝視着那高聳的曾丘。

雖然還不及崑崙九重那麼神秀,眼光所及已經是無與比儔。

提起酒壺在賓朋間傳遞,斟滿了酒又互相勸酬。

不知道從今以往,能不能歡樂依舊?

半醉時放開高遠的胸懷,忘掉那人生的永恆之憂。

暫且痛享今朝的歡樂,明天如何又何必強求。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57】

辛丑年正月初五日,天氣晴朗和暖,風光景物寧靜優美。我與兩三位鄰居,一同遊覽斜川。面對悠然遠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陽中,魴魚、鯉魚歡快地躍出水面,鱗光閃閃;水鷗乘着和風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飛。那南面的廬山久負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爲它吟詩作賦。

至於曾城山,高聳挺拔,無所依傍,秀麗地獨立於平澤之中;遙想那神仙所居的崑崙曾城,就更加喜愛眼前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對曾城賞景,尚不足以盡興,於是即興賦詩,抒發情懷。歲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傷;美好的年華離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內心哀痛。各位遊伴分別寫下年齡、籍貫,並記下這難忘的一天。

新歲匆匆又過五日。我的生命終將止休。想到這些胸中激盪,趁此良辰攜友春遊。

天氣和暖碧空如洗,依次列坐偎傍溪流。緩緩流水魚兒馳遊,靜靜空谷高翔鳴鷗。

湖澤廣闊縱目遠眺,凝視曾城沉思良久。秀美不及曾城九重,目極四周無與匹儔。

提起酒壺款待遊伴,斟滿酒杯相互勸酬。尚且不知自今以後,能否如此歡樂依舊?

酒至半酣放開豪情,全然忘卻千載憂愁。今朝歡樂姑且盡興,明日如何非我所求。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116】

辛酉年正月五日,天氣睛朗和暖,風物閒靜優美。我同兩三位鄰居,一起遊覽斜川。我們站在悠然遠逝的溪流邊,眺望曾城山;夕陽中魴、鯉躍出水面鱗光閃閃,水鷗乘着煦和的輕風上下翻飛。說到那廬山,已爲人們熟知,也就不再爲它迷人的景色讚歎。至予曾城山,旁無依託,周圍沒有別的山同它連接,在平川湖沼之中拔地而起,秀麗無比;想到崑崙山也有一座神仙住的曾城,就更加喜歡眼前這座山的美名。我們這樣愉快地議論着,仍覺不足以盡情,接着就賦詩,抒發自己對歲月易逝的傷感,寄託對年華不再的哀嘆。然後各位遊伴分條寫上年齡、籍貫,以記述這一天的情事。

開年轉眼到了第五天,時間過得真快,我的生命已經接近盡頭。

想到這一切,自覺心情激動,不如趁着良辰作一次斜川之遊。

天氣晴朗碧空如洗,我和遊伴們依序而坐偎傍着溪流;

潺湲的溪水中各色魚羣疾遊而過,靜謐的空谷間矯健地迴翔着鳴鷗。

放眼湖沼平川我視野無限遼闊,凝視着曾城山我沉思良久;

它雖然沒有崑崙山曾城九重那樣秀美,看起來這周圍也沒有一處可與它匹儔。

提着酒壺我款待同來的遊伴,斟滿酒杯我們輪番勸酒,不知從今後,還能如此否?

酒至半酣超世的情懷無比舒暢,把衰世以來千年愁思全然拋諸腦後;

姑且盡情享受今天的歡樂,至於明朝是喜是憂我毫無所求。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50】

遊斜川的年份,序中題明辛丑,這年是隆安五年(公元401),陶淵明三十七歲。斜川是地名,在今江西省星子縣,廬山東南。(此詩逯本系於五十歲,他本更遲。詳見本書《年譜》隆安五年注)。山川文學也不會是純自然的描寫,它往往是情有所鍾,志有所託。斜川風物閒美,正應和着詩人淳樸高潔的胸懷;而曾城的獨秀中皋,長流的魴馳鷗矯,又隱隱透出淵明的豪邁風骨。詩中關於人生的吟詠,體現了淵明任化遷的態度,不耿耿於生死得失,而是縱情於自然之愉悅。本篇序及詩,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同屬遊賞詩文中的名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54】

此詩寫於宋武帝永初二年(421),陶淵明五十七歲。詩歌在讚美斜川一帶自然風光的同時,抒發了詩人晚年苦悶的心境。其中雖然流露出及時行樂的消極不滿情緒,但詩人那種孤高不羣、堅貞挺拔的情操,卻卓然可見。此詩的序文是一篇精美的山水遊記,言情並茂,充滿詩情畫意,與詩歌交相輝映,自然渾成。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89】

這是一首記旅遊的詠懷詩。在一個天朗氣清的初春早晨,詩人偕同兩三位鄰曲到斜川遊玩。“詩”和“小序”運用清新的筆觸,記錄了沿途所看到的清奇壯麗的美景,以及詩人放懷山水之間而超然世外的情趣。當然,詩裏也包含了詩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隱憂,並流露出“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的情緒。如何看待陶詩中這種棄憂就樂傾向呢?有人認爲這是士大夫的及時行樂思想,是一種曠達的表現。但我們不應就表象作泛論,聯繫詩人對動亂時局的憤慨和隱居生活的苦悶情懷,詩裏的“忘彼千載憂,明日非所求”等都不過是詩人“慨乎言之”的牢騷,是放作曠達的激憤之語。不能簡單視爲及時行樂思想。如陶淵明真是這樣熱衷於享樂,則不必去隱居了。實際這首詩充滿了勃勃生機,給人的感覺是興奮的。

本詩共五章,章四句。第一章交代出遊之因,起手獨異,筆勢簡勁。第二章寫途中所見,煉字自然,寫景如畫。第三章寫斜川遠跳,境界宏廓,浮想聯翩第四章寫出遊歡飲,寓目會心,興趣獨別第五章寫縱情中的感慨,清旨曠遠,慨然欲絕。陶詩是以語言質樸自然爲其特色的。但質樸自然更需要下功夫,在這首詩裏,詩人也是十分着意語言形象的,只不過讀者不易察覺而已。如“弱湍馳文魴”的“弱湍”就用得很逼真,非有真實生活感受和細緻觀察是寫不出來的:“湍壯則魚避,至於漸緩而勢弱,魚斯敢於馳矣”(明黃文煥《陶詩析義》)這個分析應該說是看到了陶淵明在語言上用功夫了的,符合實際,令人信服。其他象“矯”、“馳”、“散”“睇”細推敲都會感到它們有很多優點,既準確又新奇,因而生動傳神,形象性強。

【張彥《陶詩今說》,p141】

這是一首什麼詩呢?這是一篇寫實的遊記,記一次旅遊的日記。寫時、寫地、寫天、寫氣、寫人、寫水、寫魚、寫鳥、寫山、寫酒、寫心、寫情、寫今朝、寫明日,簡直無所不包。在寫這些時間、空間、人與物的遣詞造句、運筆描述中不乏妙筆生花的豔詞麗句,如從第五行至第十二句的寫景和以後的寫“飲酒”與抒情,從客觀實物到主觀抒懷都寫得很生動、很精到、很真實,沒有絲毫矯情和做作。文品如人品。有人說,本篇的序與詩,與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都是遊賞詩文中的名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讀陶詩如飲佳醇,必須透過文字細細咀嚼品味。筆者拙見:品久見真味!

【楊義選註譯評《陶淵明》,p33】

一個睛暖的初春日,陶淵明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去遊附近的斜川人生的短促感,讓他更加珍惜當下的快樂春日的川流湖召,水鳥游魚,都使他倍感人間的美好。獨秀水濱的曾城山,既讓他想到傳說中的仙境,又讓他感受到自然山川的秀美渺遠的仙境是不可企及的,長生的奢望也難以實現。明天的幸福不可預期,只有抓住當下的美麗與歡樂,纔不算浪費了這一生。看上去非常閒逸的遊樂,其實是以生命的形而上的痛苦爲底色的。這就是陶淵明的及時行樂不同於流俗的地方。斜川風物的美好中,加進了這樣的人生之思,才使這首詩更顯出一種雋永的意義。

【《中國詩苑精華 陶淵明卷》,p165】

此詩作於宋永初二年(421)正月五日。斜川:地名,在今江西省星子縣城附近的都陽潮畔,離淵明上京故居很近。詩中描寫了斜川一帶秀麗的自然風光,反映了詩人善年的及時行樂思想和苦悶情緒。

【吳小如等《陶淵明詩文鑑賞辭典》,p16】

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歲次甲寅(詩序的“辛酉”,據逯欽立考證,應是“正月五日”的干支),作者年五十歲。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閒美”,他和二三鄰里,偕遊斜川。作者一面感年時易往,一面喜景物宜人,不禁欣慨交心,悲喜集懷。這詩真實記錄了作者剛入半百之年的一時心態。斜川,其地不詳,當在詩人所居南村附近。

詩開頭四句寫出遊的緣由。張衡《思玄賦》說:“開歲發春。”開歲,指歲首。隨着新歲來臨,詩人已進入五十之年(有的刻本“五十”作“五日”,未可從)。古人說:“人上壽百歲。”(《莊子·盜跖》)由此常引出人們“生年不滿百”的慨嘆。進入五十,正如日已過午,歲已入秋,是極足警動人心的。孔融就曾說過:“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論盛孝章書》)首句用“倏”,意也正同,都表現出不期其至而已至、亦驚亦慨的心情。五十一到,離開回歸空無、生命休止的時候也不很遠,(《淮南子·精神訓》:“死,歸也。”《說文》:“休,止息也。”)要“念之動中懷”了。於是,在初五那天景氣和美的良辰,他作了這次出遊。

次節“氣和天惟澄”以下八句,充分就“遊”字着筆。在一碧如洗的天幕下,遊侶們分佈而坐。山水景物,一一呈獻在眼前:近處是微流中的彩色魚兒在嬉遊,空谷中鳴叫着的鷗鳥在高飛。作者用較華採的筆墨着意寫出遊的、飛的都那樣自得,空中、水底無處不洋溢着生機,這其中自然也含着他的欣喜和嚮往。再放眼遠遠望去,湖水深廣,曾(通“層”)丘高聳,也構成佳境,令人神馳意遠。特別是這曾丘(指廬山邊上的鄣山),不僅使人聯想到崑崙靈山的峻潔(《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淮南子》說:“崑崙有曾城,九重,高萬一千里,上有不死之樹在其西”);而且它“旁無依接,獨秀中皋”(儘管它不如崑崙山曾城的真有九重),顧矚四方,無可與比擬者,也足以對人們的人格修養有所啓示。序中說:“欣對不足,率共賦詩。”我們正應感謝這曾丘,因爲它的誘發,纔給人間留下這好詩!

三節“提壺接賓侶”四句,寫出好景誘人,鄰里歡飲,使詩人不禁興起“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否”的感念。這是對人生、對美好事物——詩中所寫的風物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無限熱愛、執着的人自然會產生的想法,作者把人們心中所有的感念,以樸素自然的語言真率地吐露了出來。

結尾四句,寫出酒至半酣,意適情遙的境界。古人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詩十九首》)而作者卻以高昂的意氣唱出“忘彼千載憂”。他的人生觀是超脫的。他又說:“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這是本有曠達胸懷、又加以“中觴縱遙情”的作者所發出的對良辰、美景、佳侶、勝遊的熱情讚歎,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頹廢之歌是迥然異趣的。魯迅的遺墨中,有書贈“廣平吾友”的這首詩的手跡(見《魯迅詩稿》“附錄”),雖沒署寫時日,但應和他發表有關評陶的若干名論的時間相去不遠,是三十年代初所寫的。從魯迅對此詩的喜愛、肯定態度這一端,亦足以窺見本詩對後世人們的影響。

【輯評】(金融鼎編注《陶淵明集註新修》,p176)

蔣薰評《陶淵明詩集》卷二:天氣和者不必澄,風物美者不必閒,此兼言之,方是初春時候,不落二三月矣。元亮寓目會心,興趣獨別。

昔人以斜川比桃花源,然桃花源漁人相傳爲黃道真,而斜川鄰曲無聞焉。據《駱士傳》,以落星寺似曾城,恐亦未確。序中南阜,舊注匡廬山,則曾城當在廬山北。

方宗誠《陶詩真詮》:“氣和”八句,煉字自然,寫景如畫。收四句“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全是素位而行、不願乎外之意,不可誤會爲曠達已也。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四:此遊詩正格,準平繩直,無奇妙,而清真自不可及。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18)《歸園田居五首》(其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