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27)《移居二首》(其一)

文/書山花開

❂原詩

昔欲居南村,非爲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敝廬何必廣?取足蔽牀蓆。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70】

從前想移居南村,不是卜佔了住宅的兇吉;

聽說有許多心地純潔的人,樂意與他們共處朝夕。

嚮往此事已有幾個年頭,如今搬遷心願方得了卻。

簡陋的居處何必寬大,只要能遮蔽着牀蓆。

鄰里們常常造訪,放言談論那往古時節;

奇妙的文章共同欣賞,疑難的問題一起剖析。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72】

從前便想居南村,非爲選擇好住宅。聞道此間入純補,樂與相伴共朝夕。

我懷此念已很久,今日遷居南村裏。陋室何必要寬大?遮蔽牀靠願足矣。

鄰居常常相往來,直言不諱談往昔。美妙文章同欣賞,疑難問題共分析。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59】

我早就萌發了移居南村的念頭,不是這裏的風水有什麼大吉大利。

聽說南村的人們心地淳樸,我樂意和這樣的人爲鄰共處朝夕。

懷着這個心願又幾度春秋,今天實現了初衷終於搬進了新第。

簡陋的房舍何須寬敞,有個地方容我存身已經稱心如意。

友善的鄰居常來常往,高談闊論追憶往昔毫無顧忌。

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疑難處一道詳加剖析。

❂解釋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72】

陶淵明約四十一歲時,從老家潯陽柴桑迂居於潯陽上京。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六月,詩人在上京之居遭火災,房屋焚燬。兩年之後,即義熙六年(410)九月後,又遷居南村,實現了他想往已久的願望。這兩首詩,就是他這次遷居後的抒懷之作。當時詩人四十六歲。這首詩寫遷居南村的原因和遷居後的樂趣。詩中熱情讚美了南村“素心”人,表現了志同道合的高雅而純潔的志趣。詩人與這些純樸的“素心”人朝夕相處,無拘無束,敘談往事,品評文章,感情融洽而歡樂無限。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68】

此二詩寫於義熙六年(公元410年),淵明四十六歲。移居是由園田居遷至南村(淵明一生居處及遷南村原因,請見《年譜》義熙六年注)。此二詩可與《歸園田居》對照着看。《歸》詩全面抒寫了歸田後的情景,而《移居》則着重描繪了農村中的交往。由於建立在勞動的基礎上,因此友情便顯得非常坦易真誠,充溢着溫暖與歡欣。詩人歌頌自然,所以也讚美在自然中的人與人的關係。這樣,也又一次堅定了自己歸田力耕的信念。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詩人在農村中找到學問上的知音。“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並不是傲者,而恰恰是歡喜以文會友的謙遜好學之士。這兩句詩因爲出色地描寫了高尚意趣及切磋求知的形象,所以成爲後代知識者以文會友的箴言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58】

《移居》共二首。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六月,陶淵明舊宅遭受火災。過了兩年,即義熙六年(410)遷居南村,這兩首詩是他遷入新居後不久寫的,時年四十六歲。兩首詩都是寫他遷居後同鄰人友好交往的愉快生活。這首詩寫移居南村,得與志同道合的鄰居相處的和諧歡快

【張彥《陶詩今說》,p72】

讀這首詩,更加地讓人心頭一亮,不由得不被詩人的人格力量所折服!作爲一個有能力有水平能在官場宦地拼搏以享富貴榮華的文化人,甘心放棄之,自願回農村、下農田、不辭辛勞、躬耕自食,過起艱難困苦的生活,在常人看來不是大傻子,也是“二百五”,“腦袋進水了”、“缺根弦”等污言穢語似飄潑大雨般劈頭蓋臉地潑將開來。其實,小小雀鳥哪知大鵬飛天之志!庸人,畢竟是庸人;哲人,終究是哲人。哲人與庸人,猶如高山與溝壑,相差甚遠。

國昏君暗,哲人遠離,選擇隱居,自然歸所,無可怨責。古今亦然!何況,詩人陶公並非是真的隱士。魯迅先生的評語,是全面準確的“蓋棺論定”。(請參見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學與藥及酒之關係》等)從這首詩裏還看到陶公並不是一位“孤芳自賞”、高不可及的人,而是喜歡交友、愛好學習、落落大方、謙遜的君子。他曉得“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以文會友,何其樂哉!正是由於他有以上高尚的品性和情趣,所以,給後人留下幾乎盡人皆知的名言佳句:“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二句含義深深、啓迪多多,細細品味、啓智廣茂。就全詩言,這首詩好似一個儲金量很多的富礦,頗值得向深層開採挖掘!

【唐滿先《陶淵明詩文選注》,p32】

作者的老家在潯陽郡柴桑縣(舊柴桑縣治在今江西九江縣荊林街,作者的故居在荊林街附近的鹿子阪)。約於四十一歲時,從柴桑遷居到上京(今江西星子縣城西)。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六月在上京遭火災,房屋被燒光,因此在義熙六年(410)九月以後,從上京移居潯陽城(今江西九江市)郊區的南村。這時作者四十六歲。這兩首詩作於移居南村後不久。第一首,寫移居到南村的原因。他選擇住地,不考慮房子的好壞,而着眼於選擇好鄰居。南村鄉鄰們心地樸實,詩人和他們朝夕相處,敘談往事,品評文章,十分融洽而快樂

【楊義選註譯評《陶淵明》,p45】

聽陶淵明以一種淡然的口氣,談說着搬家這件事,真令人有些心馳神往。不求吉宅,而卜嘉鄰,這種選擇本身就說明着陶淵明的實際,但這實際又是多麼理想主義呀!“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質樸的言辭,表達出對淳樸生活的熱愛。“敝廬何必廣,取足蔽牀蓆。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物質欲求的減縮,換來的是精神空間的寬鬆。“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審美的快樂和友情的和諧相交映,求知的愉悅和溝通的歡暢共生輝。此情此景,真可謂人生佳境。他追求的不是物質空間的豪華,而是精神空間的淳樸。移居的雅稱是“喬遷”,“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他的喬木沐浴着淳樸的鄉風,生長在精神世界裏。

【侯爵良等《陶淵明名篇賞析》,p75】

詩是表情文字;以情動人。陶淵明的移居詩寫得動人,抒發了他樂於和鄰里友人交往的美好感情。詩的前八句是寫詩人求友的心情,後四句是寫與友人交往的樂趣

讀陶淵明的《移居》詩,我們很自然地想起了《詩經》的《伐木》篇:“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在幽靜的森林裏,傳來遠處伐木的聲音。這時,一隻鳥兒“嚶嚶”地叫着,從深谷飛遷到喬木上去。鳥兒是在用自己的“嚶嚶”之聲去尋找新的鳥友。陶淵明《移居》詩的情韻和《伐木》是一致的,後者是鳥兒在“求其友聲”,前者是陶淵明在求其“友聲”。詩人的老宅遇火後,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纔有了南村的新居。現在,詩人要搬家至南村了心裏該有何等的高興!“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他自然會產生“喬遷之喜”。《移居》滿可以把這種喬遷的喜悅心情作爲主旨來寫,可詩人並未着墨於喬遷本身,不去說喬遷的喜悅心情,而是寫求友的心情和得友的樂趣。

求友的心情是真摯的,詩人一步一步地展示出來。古人迷信,移居先卜算,看看吉凶如何,宅地吉利才移居,宅地兇險則不移居。陶淵明從上京移居南村是不是因爲那裏的風水好呢?當然不是:“昔欲居南村,非爲卜其宅”。《左傳·昭公三年》有這樣的話:“非宅是卜,惟鄰是卜”。這是說,移居者要選擇的不在乎宅地的吉凶,而在於鄰里的優劣。陶淵明暗用古人的話來表白自己重在擇鄰。“卜宅”與“擇鄰”相比,陶淵明認爲“擇鄰”更要緊。詩的頭兩句就寫出了詩人的求友心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這是對前兩句的補充,明白說出移居的真實原因。“素心人”,就是心底善良純潔的人,指顏延之和殷景仁他們。這些素心人吸引着陶淵明,他樂於和素心人朝夕共處。渴望與素心人爲鄰,並非一時的念頭,詩人“懷此頗有年”,只是長時間未能如願。現在如願以償了,“今日從茲役”。能和友人在一起,詩人得到了感情上的滿足。只要有了好的鄰居,好的朋友,其他物質條件差一些也無所謂。房子小一點不要緊,能放牀蓆就可以了。詩人重視友誼,表現出高尚的情操,使作品的格調不同凡響。

詩人用較多的筆墨寫了他擇鄰求友的心情,同時也寫了他得友之後與友人相處的樂趣。這裏說的友人多系讀書人,他們之間的交往帶有讀書人的特點,談話的內容不是“桑麻”,而是“詩文”。這些,作品裏有所反映。“鄰曲時時來”,這一句的文字平易,友誼卻蘊藏其間,只有情誼深厚的鄰居才“時時來”。詩人輕輕點出“時時來”的事實,不言彼此的友誼如何深厚,但友誼之深厚溢於言表。當“鄰曲”到來的時候,大家無拘無束,親切交談,直言無隱,講述着往事。“抗言”寫出了好友傾談時的特點。他們不僅“抗言”往事,而且賞析詩文,有着一種精神生活的樂趣。當遇到奇文的時候,他們就共同欣賞;當遇到疑義的時候,他們就一起研究探討。“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是陶詩中的佳句,既有情趣,也有理趣,歷來爲人傳頌。賞奇文,析疑義,這是讀書人之間常有的事,許多人都經歷過,並不去注意它,表現它。陶淵明卻注意了,表現了,形成了絕妙的詩句。陶淵明獲得的詩情詩意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過是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攝取罷了。

詩人寫自己與友人相聚的樂趣沒有空洞地發議論,他有選擇地記敘了鄰曲時來、抗言無隱、賞奇文、析疑義這樣幾件事。詩人用事實說話,用事實言情達意,使人覺得樸實而動人。蔣薰評論說:“真是口頭語,乃爲絕妙詞。極平淡、極色澤”(見《陶淵明詩集》)。清人伍涵芬以《移居》二首爲例,說明陶詩“語淡而味腴,和粹之氣,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他還指出:《移居》二首“人初讀,不覺其奇,漸詠則味漸出。後人論時藝者,有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平淡之極乃爲波瀾’,陶詩足當之”(見《讀書樂趣》卷八)。

【輯評】(p98)

張潮等《曹陶謝三家詩·陶集》卷二:卜地重在結鄰,得商確古今爲上,寬廣隘,不必計也。詩意真篤。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二:起於未移居前,追想從前主意作冒。“鄰曲時時來”以下,正應上“素心人”“數晨夕”意。孔子所謂擇裏處仁之知,陶公有焉。

溫汝能纂集《陶詩匯評》卷二:素心人固不易多得,“聞”字卻妙,或作“間”字,便索然了。“欣賞”二字亦妙,非奇文不足共欣賞;欣之,賞之,此中大有會悟在。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26)《連雨獨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