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31)《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文/書山花開

❂原詩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迴飆開我襟。

息交遊閒業,臥起弄書琴。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

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76】

茂密的堂前樹林,盛夏時貯滿了清爽的涼陰。

南風應季節吹來,迴旋的疾風吹開了我的衣襟。

停止了交際,遊好於閒業,或臥或起,讀讀書弄弄琴。

園裏的蔬菜取之不盡,往年的穀物儲存到今。

操持自身的生活本有限度,超過需要就不合自己的本心。

舂碎黏高梁來釀造美酒,酒熟了,我且來自斟自飲。

稚弱的小兒子在身邊嬉戲,學說話,還不能連貫發音,

這樣的事真讓人高興,且以此忘掉那華貴的髮簪。

眺望那遙遠的白雲,深深地懷念古代的情形。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80】

堂前林木鬱蔥蔥,仲夏積蓄清涼蔭。季候南風陣陣來,旋風吹開我衣襟。

離開官場操閒業,終日讀書與彈琴。園中蔬菜用不盡,往年陳谷存至今。

衣食自給很有限,超過需求非所欽,我自舂秫釀美酒,酒熟自斟還自飲。

幼子玩耍在身邊,咿啞學語未正音。生活淳真又歡樂,功名富貴似浮雲。

遙望白雲去悠悠,深深懷念古聖人。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7】

蔥蘢茂密的堂前林木,仲夏的季節貯滿清陰。

應節的南風陣陣吹來,迴風掀開了我的衣襟。

停止官場交往而沉浸於六藝,終日裏不是讀書便是彈琴。

園裏的蔬菜有無窮的滋味,隔年的陳谷一直儲存到如今。

自己營生的需要原很有限,過多的積蓄違背初心。

舂米搗谷我自釀美酒,美酒釀成我自斟自飲。

幼子在身邊往來遊戲,牙牙學語還發不出完整的聲音。

這樣的生活多麼淳真有趣,可以把榮華富貴忘得一乾二淨。

擡頭向着白雲遙望,懷念古人的高尚行跡我無限深情!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74】

這兩首和詩約作於晉。元興元年(402),詩人三十八歲。去年冬,淵明奔母喪,從江陵辭官返回柴桑。這以後幾年便居喪在上京里老家。第一首寫於仲夏。此時,家中尚有餘資,生活起居頗可,享受天倫之樂,暫忘於功名。然而古代聖賢仍牽動自己的情懷。詩的格調恬淡閒適。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78】

郭主簿事蹟未詳。主簿爲官職,主管簿籍文書。從詩中“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句推測,此二詩約作於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前後,時作者約三十八歲左右。這兩首詩非同時所作,但主要都是寫景寄懷,表現恬淡閒適的情趣與貞潔清高的品格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6】

和:應和,爲應答別人的詩詞而作。主簿:官名,負責文書簿籍一類的事。郭主簿:名字生平不詳。晉安帝隆安五年(401)冬,陶淵明從江陵桓玄幕府任中回家服母喪,在家裏住了兩年多。他回家的第二年(402)夏秋,寫了《和郭主簿》詩二首,時年三十八歲。這裏選了其中第一首,是寫他居家期間適意的田園生活。詩中流露了詩人知足常樂,不慕功名富貴的思想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24】

《和郭主簿》二首約作於晉安帝元興元年(402)的夏秋之間。詩人時年二十八歲。這時陶淵明因母長離職居家,有機會對自己的生活道路進行回顧,認真地考慮出仕與否問題。這兩首詩就是他這種思想活動的產物。

第一首詩通過描寫夏景和美好的田園生活,反映了詩人熱愛然而鄙棄功名的思想。前六句寫夏季堂前風景和詩人讀書彈琴的樂趣。按下四句寫家中糧菜有餘,自己知足常樂。其中“營己良有限,過足非所欽”二句,“不以貧賤而有羨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正反映了一個隱者的坦蕩胸懷。再四句寫詩人釀酒自飲以及子戲身旁的天倫之樂。最後四句,寫詩人陶醉於這種淳真而快樂的生活之中,忘卻世間的功名富貴,遠望白雲,發思古之幽情

【唐滿先《陶淵明詩文選注》,p6】

作者三十七歲那年冬天,從江陵辭職回家服母喪。此後兩年多閒居在家。這兩首詩是他當時寫給朋友的。第一首,以輕鬆愉快的筆調,描寫他居家期間的情形。他表示不追求奢侈的享受,不羨幕榮華富貴,喜愛的就是這種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張彥《陶詩今說》,p20】

郭主簿生平事蹟不詳。這是詩人情調歡悅的詩,約寫於他三十八歲時。這一年是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去年冬,陶公奔母喪,從江陵回柴桑,此後幾年居喪於家。這兩首詩都是同友人郭主簿的“和”詩。主簿類似於今天官場上的文書、祕書,負責文書簿籍一類的事務,可劃爲“吏”類。第一首詩寫於仲夏,抒發了詩人在家的愉悅閒適的心態,表現出詩人對外出做官的冷漠和厭倦。開頭先寫環境和季節,再寫自己的得意生活:在繁茂的堂前樹林抑或竹林中,享受着不涼不熱、溫度適宜的生活,南風迴旋襲開我的衣襟,更感愜意、舒適。停止交往、舞文弄墨、起牀弄書琴,何等地優哉遊哉!家中糧菜充足,經營有餘,不慕“過足”(不貪圖富貴豪華),自己釀酒自己喝,小兒子繞膝嬉戲,真正是樂不可支,忘卻了什麼人間“富貴”。美麗的白雲飄在清澄湛藍的天空多麼自由自在,遙望令我懷念起早已作古的先賢隱士!

【《中國詩苑精華 陶淵明卷》,p13】

此詩大約作於晉安帝元興元年壬寅(402),此時,淵明因母喪辭官回家。從詩中內容看,第一首作於夏季,第二首作於深秋。和:答和。郭主簿:生平事蹟不詳,大概是詩人的好友。二詩寫景寫情,饒有情趣。清方東樹評曰:“此二首與《酬劉柴桑》皆閒居詩正格,一味本色真味,直書胸臆。”(《昭味詹言》卷四)洵爲的論。

【侯爵良等《陶淵明名篇賞析》,p14】

主簿:官名,漢代中央及郡縣官署均設此官,以典領文書,辦理事務。魏晉以後,漸爲統兵開府之大臣幕府中重要僚屬,參與機要,總領府事。郭主簿是陶淵明的友人,事蹟不詳。這兩首唱和詩作於晉安帝元興元年(402),陶淵明時年三十八歲,當時陶淵明因母親去世閒居在家。

《和郭主簿》這兩首詩非一時之作,分作於夏秋兩季,詩中的景物情趣各不相同。前一首是以夏季田園生活爲內容的抒懷作品。詩人着力勾畫田園生活的美好畫圖,點出了好些可喜可樂的事情,自己陶醉其中,表現出一種知足的思想和對功名富貴的鄙視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詩的開頭兩句寫得很美,描繪了詩人家居的美好環境:堂前生長着樹木,又多又茂盛,擋住了烈日的照射,給詩人酒下一片樹蔭。詩人的用詞非常富有表現力,能夠引起讀者的許多聯想或想象,回味餘地大。詩人說“堂前林”,不說“堂前樹”,“林”字準確地說明堂前的樹木多,究竟是多少?留給讀者去想象。“中夏貯清陰”的“貯”可以當作詩眼來看,它形象地表現了樹蔭之多,樹蔭之濃。堂前林是可愛的,夏天的樹蔭更是可愛的,詩人懷着非常愉快的心情讚美了它們。不僅如此,詩人還讚美盛夏時節的“凱風”和“迴飆”。樹木有情,風也有意,清風送爽,實在愜意。詩人更喜的是那種迴旋的風,驟然而至,吹開了詩人的衣襟。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這是田園生活的一種享受

在這幽靜清涼的舒適環境裏,詩人息交絕遊,與書爲友,過着適意的書齋生活:“息交遊閒業,臥起弄書琴。”在封建社會,圖仕進的人是不“遊閒業”的,很少讀儒家經典以外的書。陶淵明與衆異趣,偏要博覽羣書,馳心於諸子百家,這說明他並不把“遊閒業”視爲大逆不道的事情,相反,他願意這樣去做,從中得到樂趣。“臥起弄書琴”寫得形象,讀者彷彿看見勤奮的陶淵明剛剛從牀上起來讀書,實在讀累了的時候,才放下書本弄琴自娛。一個“弄”字,展現出了詩人爲書琴所陶醉的樣子

詩人的精神世界是充實的,天天弄書琴;詩人的物質生活也還不錯,用不着爲衣食發愁,園中有摘不完的蔬萊,家裏有用不盡的“舊谷”。不過,詩人很知足,“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表現出知足常樂的思想。“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吳瞻泰認爲這兩句是“自足語,天真爛漫: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一灑落”(見《陶詩匯注》)。陶淵明性好飲酒,只要有酒喝,他就感到滿意了。自家釀酒,有酒自斟,是一種田園生活的樂趣。當然,對於詩人來說,樂趣是多方面的。他已經是兒女成行的父親了,嬌兒會給他樂趣,這是一種天倫之樂。“弱子戲於側,學語未成音”。這兩句寫得多有意思!一個“戲”字寫出了弱子的頑皮。“學語未成音”的嬌兒在父親的身邊轉來繞去,當父親的能不喜悅嗎?詩人輕輕一筆,攝下家庭天倫之樂的生活小照,使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意趣橫生。吳瞻泰《陶詩匯注》說:“學語未成音,家常語,使人味之意怡”。鮑照有“弄兒牀前戲,看婦機中織”的佳句,也是描寫天倫之樂的。若把這兩句同陶淵明的“弱子戲於側,學語未成音”相比較,還有情趣上的差異。“弄兒牀前戲,看婦機中織”是說詩人在那裏“弄”,在那裏“看”,即詩人自尋其樂。“弱子戲於側,學語未成音”,則是“弱子”在那裏“戲”,在那裏“學”,即“弱子”本身的可愛之處給了詩人以歡娛。對於天倫之樂,前者是主觀上的迫求;後者則是客觀現實給與詩人的感受。

樹木貯蔭,南風吹衣,讀書彈琴,衣食有餘,美酒自斟,嬌兒纏身,這一切都是田園生活帶來的樂趣,這些可樂的事情使陶淵明十分高興和適意,他欣然高唱道:“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鄉居的樂趣使陶淵明不想做官,忘記了功名富貴。看來,陶淵明好象很高興,他是不是真的在高興呢?

不,他不是真正在高興,他是帶着眼淚在笑。清人喬億在他的《劍谿說詩》裏說過:“讀陶詩當察其樂中有憂,憂中有樂”。在這首詩裏有笑有淚,憂樂互見,不可不察。“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結尾這兩句的情調與前面的十六句迥然不同,吐出了心中的悲苦。詩中說的“望白雲”含有深意,不可輕輕放過。《莊子·天地》雲:“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陶淵明用了這個典,說明他嚮往帝鄉,不滿現實”。他在《祭從弟敬遠文》中也說過:“遙遙帝鄉,爰感奇心”。他嚮往帝鄉並不是要象道家那樣去做神仙,只是嚮往另外一種社會現實,如同他後來虛構的“桃花源”那樣。有他看來,自己所處的時代也是屬於“天下無道”,擺在自己面前的選擇不是要趕緊去做官,而是要“修德就閒”,等“天下有道”的時候纔去圖仕進,“與物皆昌”。當詩人冷靜地想到這些的時候,他就田園耕讀,忘卻華簪。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守道待時的思想是兩個方面,一是不滿意現實,二是希望改變現實,使“天下有道”,發揮自己的作用。從內容結構上看,全詩的主要內容是寫鄉居的樂趣,寫到“聊用忘華簪”即可收筆,不寫最後懷古的兩句,意思也是完整的。但是,詩人出人意外地寫了懷古的兩句,這就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把詩人的笑與淚都寫出來了,讀起來覺得內容深刻,值得品味。劉履在《選詩補註》裏說:“此詩雖因和人,而直抒己懷”,“末言遙望白雲,深懷古人之高跡,其意遠矣”。

【輯評】(p15)

劉履《選詩補註》卷五:此詩雖因和人,而直寫己懷。但據見在不爲過求,而目前所接莫非真樂,是則世之榮利,豈有可動其中者哉!末言遙望白雲,深懷古人之高跡,其意遠矣。

黃文煥《陶詩析義》卷二:(“園蔬有餘滋”二句)貧人誇富,有致。(“營己良有極”二句)未知其極,故營營不止。已過而猶未足,早定有極,則易識過足矣。元亮何曾有過足時?所營者少,則少許之外,誰非過足者,最堪醒人。(“此事真復樂”四句)有忘者別有不忘者,“聊”字“一何”字互映。不息交,不能遊。不知用此事之樂,不能忘。拒彼乃得遊此,用此乃得忘彼,善立方法。

吳瞻泰輯《陶詩匯注》卷二:“藹藹”四句,林棲有託;“息交”四句,食用有資;皆營己也。“春秫”以下,俱自足語,天真爛漫,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一灑落。“學語未成音”,家常語,使人味之意怡。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30)《酬劉柴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