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32)《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文/書山花開

❂原詩

和澤週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遊氛,天高肅景澈。

陵岑聳逸峯,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爲霜下傑。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

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77】

春天時節雨水調順,秋天卻是清涼季節。

露珠凝聚,空中沒有煙雲,高遠的天空無比清澈。

大山上聳立着秀逸的奇峯,遠遠看去都那樣奇麗妙絕。

芳菊盛開,在林中特別耀眼。青翠的松柏聳立在巖壁。

懷抱堅貞挺秀的姿質,好似挺立在嚴霜下的豪傑。

舉起酒杯不免想起隱居的高士,千百年來都堅持鬆菊的高節。

檢點生平志向不能實現,悶悶地空負了良辰佳月。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81】

雨水調順整春季,秋來清涼風蕭瑟。露珠凝聚無雲氣,天高肅爽景清澈。

秀逸山峯高聳立,遠眺益覺皆奇絕。芳菊開處林增輝,巖上青松排成列。

鬆菊堅貞秀美姿,霜中挺立真豪傑。含杯思念賢隱士,千百年來守高節。

顧我素志未施展,悶悶空負秋十月。

❂解釋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24】

第二首詩通過描寫巍峨的山嶺和凌霜卓立的鬆菊,既藉以自況,又讚美了古代隱逸之士的高尚節操;最後流露,自己有志不獲展而產生的煩悶情緒。前四句主要寫秋景。“和澤週三春”一句是作爲與肅殺的秋季相比照而提出的。詩人將春、秋的不同景象加以對比,似乎暗寓時事的變化。中六句寫崇山逸峯,以喻博大的胸懷;寫傲霜鬆菊以喻高潔的品格。最後四句寫詩人懷念永葆美好節操的古代隱士;而自己有志難展,只好在愁苦中度過清秋時節。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75】

第二首寫於季秋。詩寫秋天的景色,在天高峯逸的背景裏,突出鬆菊的貞秀之姿,以映襯幽人的清高品格;接着,傾訴內心的苦悶。詩的格調卓奇豪放。

【唐滿先《陶淵明詩文選注》,p6】

第二首:天高氣爽、百草凋零的秋天,山峯越發顯得高峻奇絕,鬆菊更加顯得堅貞秀美。詩人由此聯想到古代品德高尚的隱士。因爲詩人早年懷抱的濟世之志不能實現,所以他表示要向古代的隱士學習。前一首寫夏景,寫快樂,這一首寫秋景,寫憂愁,都表現了作者不同流俗的清高情操,曲折地反映出他對當時政治的不滿

【張彥《陶詩今說》,p20】

第二首詩作於深秋。全詩幾乎都是在寫景——寫故里深秋之景。每一句每一字都蘊含着詩人對家鄉對生活的摯愛情懷!從寫秋寫山到寫芳菊與青松,無不冠之以喜愛。然而,光寫景畢竟色淺意薄,不能盡臻其美,故詩人還要達情——情景兼具方爲“完美”。情,不是矯情、虛情與假情,而是真情:舉杯念古賢,千年守法則;不見友人書,良月亦鬱悶

【楊義選註譯評《陶淵明》,p52】

此詩以清淨貞秀的自然來體驗平靜而微含憂鬱的生命存在。在明淨的秋色中,眺望遠處的山峯,天空高遠,風景明麗,山間的景物格外清曠奇絕,特別是那些盛開在林間的菊花和覆蓋在山頭的青松,更因經霜耐寒而顯出了它們的超羣英姿。一邊飲酒,一邊觀賞着風景的詩人,由菊花和青松想起了古代的那些隱士,深深地景慕着他們堅貞美麗的人格由之又想到自己的懷抱,想到那未曾伸展的情愫,又止不住地有些情緒低落

【侯爵良等《陶淵明名篇賞析》,p19】

和郭主簿的兩首詩並非一時之作,前一首寫於夏天,後一首寫於秋天,內容不盡相同,各有意趣。前者讚美田園生活,後者謳歌芳菊和青松。前者鋪陳,直抒胸臆;後者比興,由芳菊和青松興起幽人。王夫之《古詩選評》說,這首詩“寫景淨,寫情深,乃不負爲幽人之作”。

爲着謳歌芳菊和青松,詩人從遠處着筆,先寫芳菊開放的時令季節和青松賴以生長挺立的環境。秋天,不象春天那樣雨露調和,萬物滋生,一派春光,明媚動人。但是,秋天也是美的,它是菊花吐豔的季節。在詩人的筆下,秋色沒有肅殺之氣,也沒有葉落花殘,沒有令人傷懷的景象。詩人把秋與春對照着寫,春天是“和澤週三春”,秋天是“清涼素秋節”,各有特點,各有可愛之處,春之和煦,秋之清涼,不都是美好的嗎?詩人寫秋色的美不僅落筆在“清涼”二字上,而且還寫出了秋天獨有的景象:“露凝無遊氛,天高肅景澈”。深秋的大地凝結着霜露,而大地上空卻乾淨異常,空氣清爽,沒有“遊氛”,整個天空明澈如洗。詩人沒有悲秋的情調,他把秋色寫得如此可愛,意在美化芳菊開放的時令季節。芳菊在清涼明澈的秋季開放,更能陪襯出芳菊的高雅

詩人寫青松生長的環境只用了一句話:“陵岑聳逸峯”。陵岑之間聳立着秀逸的山峯,遠近高低,各不相同,氣韻飛動,羣峯如畫,遠遠望去真是“奇絕”。青松就是挺立在這奇絕的羣峯之上。詩人用“陵岑”陪襯“逸峯”的奇偉,同時也是爲了渲染青松的高潔

秋色是美的,羣峯是美的,在這時開放的菊花和在這裏挺立的青松不用說也是美的,作品裏表現了大自然的美。芳菊耀眼,青松挺立,惹人喜愛,這不僅因爲它們各有“秀姿”,而且都有傲霜的品格,卓爾不羣。詩人筆在芳菊青松,意卻不在芳菊青松,由芳菊青松興起古代“幽人”,芳菊青松就是幽人的象徵,或者說是幽人的化身。幽人,即古代的隱者,是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人物。這些幽人潔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象青松和芳菊一樣具有“秀姿”,象青松和芳菊一樣“卓爲霜下傑”。陶澍《靖節先生集》注云:“千載幽人,無不抱此鬆菊之操,撫之而志益堅,以今準古,亦猶是也。”詩人懷着敬仰之情,用熱烈真摯的筆謳歌了“幽人”。這種謳歌,不是空發議論,不是以文爲詩,而是用比興的手法,用青松芳菊來興起幽人,說明詩人陶淵明懷念幽人,效法幽人,千載之下仍以幽人爲楷模,願作霜中之菊,逸峯之鬆。處在黑暗動亂年代的陶淵明,在現實中尋不到知音,只好引幽人爲同調,這正是他的一種悲哀,引起我們對詩人深深的同情。

詩的結尾兩句回到詩題上來,表達陶淵明對友人郭主簿的思念之情。他想得到郭主簿的書信,偏又無由獲展,致使情緒不佳,不覺到了深秋。有了結尾這兩句,詩就扣題了,而且這兩句寫得真實自然,一往情深,可以說是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統觀和郭主簿的兩首詩,都是詩人在向友人表白心跡,真是推心置腹。前一首是說自己不慕富貴,後一首是說自己要象幽人那樣高風亮節,表明了詩人的人生態度。

【輯評】(p17)

黃文煥《陶詩析義》卷二:(“露凝無遊氛”四句)遊氛少則半空無所障蔽,天加一倍矣,山亦加一倍矣。故“高”字“聳”字承頂秋意,最爲逗觀。(“芳菊開林耀”句)秋來物瘁,氣漸閉塞,林光黯矣;唯此孤芳,足以開景色,而生全林之光耀。(“銜觴念幽人”二句)爾,指鬆菊。千載之內幽人不可見,但與此霜傑永訣耳!語傲而慘。(“檢素不獲展”二句)“檢素”,自檢其平素也。曰“不獲展”又無由訣矣。“竟”字更慘。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二:遠瞻陵岑之奇絕,近懷鬆菊之貞秀,皆與陶公觸目會心,實藉以自寓其不臣於宋之高節,所謂賦而比也。結四句頗吐忠憤本懷,殆欲有爲而不得者歟?前首樂,此首憂,皆有次第。

陶澍集註《靖節先生集》卷二:“銜觴”四句,蓋謂千載幽人,無不抱此鬆菊之操,撫之而志節益堅,以今準古,亦猶是也。自檢平素,有懷莫展,厭厭寡緒,其誰知之乎!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31)《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