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40)《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其一)

文/書山花開

❂原詩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塗。

凱風負我心,戢枻守窮湖。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

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餘。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96】

趕路啊趕路,沿着回家的路,算着日子將要看到家園。

既高興能和兄弟重逢,更欣喜得見母親的慈顏。

搖起船槳經過曲折的水道,眼看太陽落到西天的一邊。

江山難道不險峻?歸來人只惦念路程的綿延。

南風纔不管我的心意,只好收起槳困守在荒僻的湖邊。

高深茂密的草叢一望無際,夏天的大樹獨個兒枝葉茂繁。

誰說歸客的航船路途還遠?只剩下百多裏已近在眼前。

放眼望去已能辨出南嶺,無可如何啊!空嘆行路難。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02】

歸途漫漫行不止,計算日頭盼家園。將奉慈母我欣歡,還喜能見兄弟面。

搖船蕩槳路艱難。眼見夕陽落西山。江山難道不險峻?遊子歸心急似箭。

南風違揹我心願,收起船槳困湖邊。草叢深密望無際,夏木挺拔枝葉繁。

誰說歸舟離家遠?百餘里地在眼前。縱目遠眺識廬山,空嘆無奈行路難!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1】

沿着歸路日夜兼程,掐算時日盼望早到家園。

一喜可以侍候慈母,二喜能與兄弟見面。

船兒在艱難曲折的水道划行,緊趕慢趕日已西懸。

江山夜行豈不艱險,阻擋不住我歸心似箭。

南風驟越違我心願,收起船槳困守荒湖岸邊。

草叢深密一望無際,夏天的林木葉茂枝繁;

誰說歸舟離家很遠?審視此地離家不過百里多點。

遠望廬山已經依稀可辨,近不可及空自嗟嘆抱怨!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94】

這首詩寫於隆安四年(400),陶淵明三十六歲。隆安三年,桓玄任江州刺史。次年,淵明覆出任仕職。之前,桓玄是參加王恭爲首的反司馬道子、王國寶而坐大的。王國寶賜死後,司馬元顯(道子之子)滅了王恭,司馬道子籠絡桓玄,桓玄轉而於隆安三年十二月攻滅了原來的盟友荊州刺史殷仲堪。隆安四年春,詔進桓玄督八州及揚、豫八郡諸軍事,領荊州、江州刺史。這時期,司馬元顯暴斂而富逾帝室。孫恩起義於浙江。晉國事日非。這兩首詩寫奉命使都後,歸途因受風阻而急於見到慈母及家人的心情,寫對園林的懷念。上篇側重思家,下篇側重思退隱。在詩中已看不到淵明的政治熱情,這與前述的社會背景可能有關。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00】

庚子歲是晉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淵明三十六歲,此時在荊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職。此前,陶淵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成使命後,返途中路過江西,準備順道回家省親,然而被風阻在途中。這兩首詩就是寫在途中受阻時的情景。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1】

庚子歲是晉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淵明三於六歲,這時他在荊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職。這兩首詩是他率命出使京都(建康,令南京市),返途中路過江西,準備順道省親而被風所阻時寫的。規林,今地不詳,據詩當在彭蠢湖(今鄱陽湖)距潯陽(今九江市)不遠處。詩中寫不能及時到家的苦惱和路途的艱險,並以征途喻仕途,表露了作者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張彥《陶詩今說》,p10】

這是兩首比較好懂的五言詩。詩人盡情地抒發了在仕途爲官不如辭職歸裏,寫出了“當官不自由”的感慨,寫得很真實:詩人奉公出差,從京城建康(今南京)返回交差途中偏遇上天不作美、南風“崩浪”,船避“窮湖”(約爲彭澤湖,後改名鄱陽湖),探親被阻,喟嘆萬端。不由得想到“爲官”不如“歸裏”——“官身不自由”,天高任鳥飛!在那個時代乃至當今和以後,陶公的這種思想情趣與人生志向都與衆不同,超凡而不俗。

【楊義選註譯評《陶淵明》,p67】

急急歸家的行程被忽然颳起的南風所阻斷,泊舟在一片荒僻的湖泊裏,展眼就能望見家鄉的南山,算起路程來也不過百餘里,但就是無法動身,那一份思家的急切,短短兒句言語如何能說得清?這首詩的前半主要表現歸家路上那急於見到親人的心情,後半寫船因阻風暫泊於規林。“指景限西隅”一句,一般認爲是說日已黃昏,但從前後的句子看,更可能是說原打算在天黑前趕回家。“計日”和“指景”,所說的都是一種急於歸家的心情,旅途的荒涼和風波的難料,更反村出了家的溫暖和安寧,“窮湖”景象,看上去像是周圍環境的客觀描繪,其實也滲透着作者的深切的思想感情,這種“有家難歸”的境遇,對一個本來就對仕宦生活不怎麼感興趣的人,能激發出一些什麼樣的感慨呢?本篇只是一個鋪墊,要更清楚地瞭解,還得看它的後篇。

【侯爵良等《陶淵明名篇賞析》,p2】

青壯年時代的陶淵明心存大志,“猛志逸四海”,想有一番作爲。可惜,詩人生活在晉宋易代亂世,限制了他在政治上的發展,常常使他產生“有志不獲聘”的思想苦悶。要想實現百己的政治抱負,陶淵明必須步入仕途,因此,他曾多次出仕。但是,仕途充滿着風險,官場到處是黑暗,這又使陶淵明心生憤懣,對官場厭倦。詩人的內心是矛盾的,沒有出仕的時候想出仕,一旦步入仕途卻又想歸田。這種矛盾心情,在陶淵明的一些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阻風於規林”的這兩首詩也是寫出仕與歸田的矛盾心情的,展示了詩人真實的內心世界。讀其詩,想見其人,陶淵明就是“這一個”——厭倦官場、依戀田園的正直詩人。

這首詩總的調子是抑鬱的,但頭四句讀起來並不沉悶,抑鬱中有歡快,淚與笑俱,起伏多變。“行行循婦路,計日望舊居”。歸心似箭,匆忙趕路,心裏計算着到家的日子。爲了表達歸家的急迫心情,詩人注意了詞語的選擇。“行行”,是重言,富有表達力,寫出了詩人奔走不停的樣子。“計日望舊居”的“計”和“望”,準確而形象地反映出詩人歸家途中的心理活動。詩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別了的“舊居”,去看望自己的親人。他這樣唱道:“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在行役路上動鄉關之思,盼與家人團聚,這是人之常情,陶淵明用詩的語言道出了這種人之常情,最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計日望舊居”的陶淵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風,被迫在窮湖停船,這當然使他苦惱。離家只有百餘里,卻國不去,他只好遙望南嶺,對空長嘆,心情是無可奈何的。

詩人不僅寫了這種欲歸不得的苦惱,他還借嘆行役的機會表示了對官場的厭倦,對仕途的憂懼,對懷才不遇的抗議。有了這些內容,我們就看見了詩人的心,感覺到了他跳動的脈搏

在表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詩人沒有直說,而是含蓄地表現出來,讓讀者“思而得之”。爲了詩意的含蓄,詩人採用了三種手法。一種是借景抒情,借景達意,字面上是寫景,字裏行間卻藏着詩人的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鼓掉路崎曲,指景限西隅”。從字面看,這不過是詩人在嘆“行路難”,在埋怨日落黃昏夜幕降臨得太早;透過字面,便不難發現,詩人是在藉助眼前的景物流露自己對官宦生活的厭倦情緒。他怨天恨地,沒有一點歡樂的情緒。在他的眼裏,江南夏日的風光也變得那麼荒涼,那麼可怕,不給人帶來歡樂的情緒:“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不是風光不美,而是詩人的情緒不佳。詩人不去讚美行役途中的風光,正說明他想結束勞累的行役生活,想離開討厭的官場。

另一種是用雙關語達意。“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塗”。字面是說行路難,征途艱險可畏;字裏呢,主要是說官場多風險,吉凶難料。當時,東晉王朝岌岌可危,孫恩在浙江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逐漸逼近京師,陶淵明的上司桓玄屢次上表要求討伐孫恩。王室腐敗,義軍蜂起,軍閥桓玄又野心勃勃,這些將會造成怎樣的社會動亂?會給詩人自己帶來怎樣的後果?當他念及這些的時候,不能不汗發於背,不能不瞻“念前塗”。由此看來,詩人筆下的“江山”,決不僅指自然界的山川,而是指國家社稷;“前塗”也不僅僅是指徵途,而且是指詩人自己在社會動亂時的仕宦前途。“江山”和“前塗”都是一語雙關,值得玩味。

除了上兩種,詩人還使用了隱喻的手法。“凱風負我心,守窮湖”,這兩句的字面意思是好理解的,它是說風不從人願,阻延歸期。其實,詩人的命意遠不止於此,他一連用了三個隱喻,來描述自己懷才不遇的處境。“凱風”是可恨的,它與詩人的心相違;凱風在這裏暗指壓制陶淵明的世族權貴。“戢枻”是可嘆的,因爲“枻”的作用在於划船,當“枻”被“戢”起來以後,就失去作用了。陶淵明不正是被“戢”起來的“枻”嗎?他的才幹施展不了,就象棄而不用的“枻”。“窮湖”是令人感到荒涼的地方,船泊窮湖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陶淵明是有才幹的,然而,他只能在桓玄手下當幕僚,而且還要行役千里,致使自己無所作爲。桓玄的慕府就如同“窮湖”,陶淵明發出“戢枻守窮湖”的嘆息是很自然的,並非無病呻吟。

最後,詩人慨嘆只有百里之遠,因風受阻,不能及早返回舊居,發出了“將焉如”的嘆息,但只不過是空嘆而已,與前面的“歸子念前塗”一句聯繫起來看,這幾句詩是真實地抒寫了詩人“出仕”與“歸隱”的矛盾痛苦的心情的。

從全詩看,首尾兩部份的抒情基本上是採用直說的方法,感情真摯熱烈。詩的中間部份則採用借景達意、一語雙關和隱喻的方法,表現出詩人的隱衷,富有意趣。吳瞻泰在《陶詩匯注》裏說:“此詩爲歸省而作。一片遊子思歸真情:急於到家,偏爲風阻,觸目生怨,覺路爲之曲,日爲之限,夏木爲之蔽,使千載而下,猶覺至情流露”。

【輯評】(P9)

吳菘《論陶》:“計日望舊居”,寫盡客子情態。前四句皆誌喜,後皆嘆也。路曲景限,江山又險,已爲可嘆。乃風又負我,又窮我,遠則高莽綿邈,近則夏木蔽虧。百里非遙,瞻望弗及,與前“計日”殊相左矣,能不永嘆!

陳祚明評選《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三:“指景”句琢,非琢詞,乃琢意耳。結四句有作意。通首俱尖僂,惟筆老故不桃。吳瞻泰輯《陶詩匯注》卷三:此詩爲歸省而作。一片遊子思歸真情,急於到家,偏爲風阻,觸目生怒,覺路爲之曲,日爲之限,夏木爲之蔽,使千載而下,猶覺至情流露。曰“計日望舊居”,曰“延目識南嶺”,近見鄉關,首尾遙對。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39)《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