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43)《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一)

文/書山花開

❂原詩

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

夙晨裝吾駕,啓塗情已緬。鳥哢歡新節,泠風送餘善。

寒草被荒蹊,地爲罕人遠。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

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02】

先前曾聽說村南的田地肥沃,當年竟沒有前去耕翻。

現在既然像顏回一樣貧困,春耕時節豈能自在悠閒?

早晨將牛車駕好,登上程途,已經情飛九天。

鳥兒啼鳴,歡迎新的節令,清風送來沁人心脾的餘寒。

寒草覆蓋着荒廢的小路,少有人來,遠離煩囂的人間。

所以那位植杖而耘的老人,才悠然自耕,不再回還。

我所識事理也許愧對“通識之士”,所要保全的難道那麼簡單?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08】

往日聽說南畝田,未曾躬耕甚遺憾。我常貧困似顏回,春耕豈能袖手觀?

早晨備好我車馬,上路我情已馳遠。新春時節鳥歡鳴,和風不盡送親善。

荒蕪小路覆寒草,人跡罕至地偏遠。所以古時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遷。

此理愧對通達者,所保名節豈太淺?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10】

先師孔子留遺訓:“君子憂道不憂貧”。仰慕高風不可及,立志長期事農耕。手持型耙去幹活,笑語殷勤慰農民。田野平曠來遠風,禾苗長勢日日新。一年收成雖未定,眼前景象暖人心。有時耕作有時歇,未有行人來間津。太陽落山結伴回,提壺備酒邀近鄰。吟詩且把柴門掩,願爲農夫終此生。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00】

本詩作於元興二年(403),陶淵明三十九歲。隆安四年,淵明三十六歲,入桓玄所轄州府任職。隆安五年冬,母喪返歸,自此退職。次年(元興元年),進佔荊州的桓玄又進一步攻陷京師,稱太尉,總攬朝政。國事無望,使陶淵明堅定了射耕自資的決心,並付諸實際行動。這兩首詩便是元興二年親自參加春耕之後的作品。將南畝田含取名爲“懷古”,體現了追慕古賢而親耕的意思。第一首寫返耕而陶冶於自然的愉悅,折射出原先官場的不潔與自己的不暢;第二首寫農事與交往的歡欣,由轉志長勤委婉道出優道不優貧的本心。本詩受到歷代佳評。清·王夫之稱雲:“通首好詩,氣和理勻”,詩中不少佳句得到後人的高度讚譽,如“鳥哢歡新節,泠風送餘善”,“平疇交遠風,良畝亦懷新”等,體物精細而韻味悠長,唯素耕者能得之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06】

癸卯歲是晉安帝元興二年(403),陶淵明三十九歲。兩年前,即晉安帝隆安五年(401)的冬天,陶淵明因遭母喪而離桓玄幕府之職返回家鄉。這兩首詩作於同一年的春天,這時詩人已經開始躬耕。“懷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懷古。詩人通過懷古言志,表現了對歸耕田園的喜悅,以及遠離污濁世俗的決心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33】

晉安帝元興二年(403),陶淵明因母喪離職返家。這兩首詩即作於同年春。詩人從多年的仕宦生活中認識到自己治世思想無法實現,於是決計歸田隱居,寧肯力耕也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

第一首詩是通過寫一年之始的田園生活,詩人初步體驗到了古代植杖翁隱後不仕的樂趣。

前四句寫詩人昔日雖家有田畝,但自己並未親自耕種;如今家境貧困,春耕自不可免。中六句寫詩人早起駕車下田的心情以及沿路所見景物。後四句,詩人就跟前景物而聯想到古代隱士,決心不顧所謂通達者的非議,要保持自己清高的志節。最後一句中的“保”字,總括全篇,旨趣悠長。說“保”,先說“愧”。既自謙又自負,婉折有姿。

【張彥《陶詩今說》,p23】

這是一首頗有名氣、受人喜愛的田園詩。作爲一位才德出衆的文化人,從出仕到歸隱詩人經歷了一段很不尋常的過程,從本詩中也可窺視出來。

第一,他也是接受過儒家思想的人,“先師有遺訓”嘛;第二,早年他也是想入仕的,沒打算甘心當一個農民;第三,最後(四十一歲)辭官歸裏,以農爲生,是當時的“亂世”迫使他使然,最後成就了頂天立地、流芳千秋的歷史名人。

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亂世”出偉人、名人。這只是一方面的“成因”,即常說的“外因”。我們還知道一句名言:“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內因是主要的。陶公的內因是什麼呢?是他經過長期歷練和陶冶最後鑄就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也即他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他成爲“名人”的脊樑。

這兩首詩,詩人用白描的藝術手法,繪製了一幀情景交融、美輪美奐的江南好畫:鳥鳴、新節、冷風、寒竹、平疇、良苗、日入、長吟,從早至晚,從景至人,無不歷歷在目,呼之欲出,美不勝收!讀之如同含飴,甜滋滋,樂而忘憂。

書,如藥;詩,如良醫!

【楊義選註譯評《陶淵明》,p75】

纔開始田間勞動的作者,一方面對這種自然的生活充滿了喜悅,另一方面也在思想上爲自己的選擇進行着默默的爭辯。詩題中的“懷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懷古的意思。所懷的對象,都是當年與孔子有過思想衝突的隱者。這事實上,也是作者自己有關“出世”或“入世”的兩種不同思想的鬥爭。新春田間生活的美好,讓他覺得深深地理解了“植杖翁”,但從道理上講起來,又覺得有愧於像孔子這樣的“通識”之人。所以,在詩的最後他問自己,過這種躬耕避世的生活,所保全的難道就都是淺陋的東西嗎?

【輯評】(p19)

鍾伯敬、譚元春評選《古詩歸》卷九:鍾伯敬曰:幽生於樸,清出於老,高本於厚,逸原於細,此陶詩也。讀此等作,當自得之。

黃文煥《陶詩析義》卷三:(“即理愧通識”二句)往田舍乃着此閎論作結。躬耕之內,節義身名,皆可以自全,縱不能爲顏子,不失爲文人。“保”字總括通首,旨趣悠長。說“保”先說“愧”,自謙自負,兩映生姿。

張自烈輯《箋註陶淵明集》卷三:(“鳥哢歡新節”二句)“歡”字、“送”字,巧麗天然。

楊雍建評選《詩鏡》十《晉第三》:“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無心標置,意境自合。“泠風送餘善”,泠風何善?此非輕裘重帶語,即是憑流弄月,胸次通乎寒暑而如一者也。人謂淵明得道,庶或有之。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42)《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