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44)《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

文/書山花開

❂原詩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新鄰。長吟掩柴門,聊爲隴畝民。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03】

先師孔子曾留下教訓,憂慮道德不夠而不憂慮困貧。

仰望先師高遠得難以跟上,因願終身勞作躬耕辛勤。

手執犁鋤愉快地按時耕種,高高興興地勸慰農人。

平曠的土地吹來遠方的風,苗壯的麥苗也彷彿在歡迎新春。

雖然今年的收成難以估量,從事農活已經帶來很多歡欣。

種田人有時休息一會兒,沒有過路人來將渡口探詢。

太陽落山相伴着歸去,提着酒壺去慰問近鄰。

長吟詩句將柴門掩閉,姑且做一個耕田的農民。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09】

先師孔子留遺訓:“君子憂道不優貧”。仰慕高論難企及,轉思立志長耕耘。

農忙時節心歡喜,笑顏勸勉農耕人。遠風習習來平野,秀苗茁壯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勞作已使我開心。耕種之餘有歇息,沒有行人來問津。

日落之時相伴歸,取酒慰勞左右鄰。掩閉柴門自吟詩,姑且躬耕做農民。

❂解釋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33】

第二首詩是寫懷念長沮、桀溺。詩人不僅以清新的筆調描繪出充滿生機的田園景物,而且表現了自己在勞動之餘的欣慰之情,從而進一步堅定了追慕古人,守節自勵的節操。前四句寫詩人難以遵奉先師遺訓,轉而躬耕自食。中八句,寫白天詩人與農人一起勞作,以及看到充滿生機的自然景物而產生的喜悅心情。最後四句,寫詩人晚間歸來後或與鄰人暢飲或掩門長歌,自己甘爲隴畝之人。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9】

懷古田舍:在田舍中懷古。“癸卯歲”是晉義中帝元興二年(403),陶淵明時年三十九歲。此詩共二首,這裏選的是第二首。詩中緬懷古人的言論行跡,表達了憂世之情。陶淵明從這個時期開始,參加了一些農業勞動,親身體驗到躬耕的樂趣,表示在當世既不能象孔子那樣立身行道,不如學長沮、桀溺潔身守節,隱居力耕

【楊義選註譯評《陶淵明》,p78】

“懷古田舍”的第二首,一開篇就揭出孔子“憂道不憂貧”的古訓,對此,作者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只是覺得它過於渺遠,不切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他所選擇的還是勤勉耕作,自已養活自已的道路。而從具體的農業勞動中,他也切實感受到了生活的樂趣。不論是吹過田野的風,還是欣欣然露出新的生機的麥苗,都讓他感覺愉快。“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這是樂於歸耕的田園詩人才能感覺到的生命消息,才能發現的美學形態。一經感覺和發現,便成自然渾成的妙句。“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勞動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收穫,那一過程本身,其實就寓含着生活的意義。在勞動的間隙,休息的時候,他有時又會想起孔子的故事,覺得自己已像是“長沮、桀溺一類的人物”,因而就覺奇怪,怎麼就沒有一個“子路”來問津。這是一個頗有些幽默意味的聯想,它同時也透露出,對於世道的興衰,陶淵明仍是不能全然忘情。雖然自己選擇了隱居的生活,但對孔子、子路一類的人物,從心底裏還是存有某種希冀。

【侯爵良等《陶淵明名篇賞析》,p23】

詩史上,不乏懷古之作,或登臨懷古:或古沙場懷古,內容多種多樣。陶淵明的這首懷古詩與衆異趣。他是在田舍懷古。別人懷古多半是在遊山玩水的時候,陶淵明懷古則是在勞動流汗的時候。他的“懷古田舍”詩反映着自己的田間勞動生活,帶有泥土的芳香

這首詩是以勞動爲題材,先說自己爲什麼要參加勞動,道出自己對勞動的看法,次寫在勞動中體驗到的喜悅,然後寫因勞動想起古時候的隱者長沮和桀溺,最後寫勞動歸家後的情趣和心情。詩的各部分內容都未離開“勞動”二字,詩人圍繞着田舍勞動在構思,把他要表達的思想逐步展示出來。

詩的內容是統一的,結構也是嚴謹的。

在封建社會,知識分子一般不參加農業體力勞動,而且鄙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用孔子的話說就叫做“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在他們看來,謀道憂道的君子是高尚的,謀食憂貧的小人是庸俗的。陶淵明飽讀詩書,受孔子的思想影響很深。他贊成孔子“憂道不憂貧”的觀點,也曾想做個謀道治世的君子,並多次步入仕途,但可惜懷才不遇,他做的是小官,掌無利劍,寄人籬下,“謀道”根本行不通。

陶淵明是崇敬孔子的,尊他爲“先師”,並把他的格言視爲自己立身處世的“遺訓”。“先師有遺訓”這句詩,帶有感情,讀來有親切之感。他懷着敬仰的心情,肯定“憂道不憂貧”的儒家信條。然而,對於這樣的信條,陶淵明做不到,只可慕。於是,他不得不違背孔子的遺訓,從現實考慮,非得謀食憂貧不可。他的決心已經定了,“轉欲志長勤”。詩的頭兩句達意曲折深刻,婉轉地說明自己爲什麼要躬耕長勤。從謀道轉爲謀食,從憂道轉爲憂貧,這不是陶淵明心甘情願的,應該說是社會的原因使得他在謀食憂貧。

陶淵明是個“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人,一旦橫下心來謀食憂貧的時候,他就撕掉了封建知識分子慣有的虛榮面紗,不以躬耕爲恥,而以躬耕爲樂,並把體驗到的勞動樂趣表現在作品中,爲勞動唱讚歌。陶淵明是歌唱勞動的詩人,這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裏,是罕見的。當春到江南的時候,他不誤農時,手持農具去到田間,愉快地勞作。“秉耒歡時務”的一個“歡”字道出了詩人勞動時的愉快心情。他一面自己在那裏“歡時務”,另一面又去“勸農人”努力耕作,他和農人相處得很好,從“解顏”二字來判斷,他對農人的態度是非常和藹的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這是篇中佳句,歷來爲人稱道。蘇軾在其《東坡題跋》裏說:“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世之老農,亦不能識此語之妙也”。蘇軾的話有道理,他認識到這樣的詩句是來自田間勞動生活的,沒有勞動的體驗斷乎寫不出這樣的詩,也看不出它的妙處。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裏說他自己是怎樣才體會到這兩句詩的妙處的:“僕居中陶,稼穡是力。秋夏之交,稍旱得雨,雨餘徐步,清風獵獵,禾黍競秀,濯塵埃而泛新綠,及悟淵明之句善體物也”。張表臣讚揚陶淵明“善體物”,這是不錯的。詩人懷着喜悅的心情在田間觀察禾苗的生長情況。禾苗是他看着長起來的,是他的勞動成果,他當然關心,喜愛,對禾苗充滿了感情,並寄以豐收的希望。所以當遠風掠過平曠的田野的時候,他看見禾苗在遠風中搖動,飽含着盎然的生機,感到十分可愛,這才觸景生情,吟出佳句。用清人沈德潛的評語來說,這叫“一時興到之言”。他說:“昔人問《詩經》何句最佳,或答日:‘楊柳依依’。此一時興到之言,然亦實是名句。倘有人問陶公何句最佳,愚答雲:‘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亦一時興到也”(見《古詩源》卷九)。長勢良好的禾苗預示着豐收,陶淵明也想到了這一點。不過,豐收還未變成現實,陶淵明也知道。但是,不管豐收與否,就眼下來說,詩人的心情是喜悅的,因爲眼前的可喜可樂的事太多了。“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這兩句曲筆達意,進一步寫出了詩人的歡笑。

新的勞動生活固然可以使詩人產生各種各樣的喜悅,開顏于田間,但是在他內心深處仍有苦悶。“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這就是詩人的苦悶。孔子那個時代的長沮、桀溺雖然隱居了,但有周遊列國的孔子去向他們“問津”,說明那個時代有謀道治世的人。而今,陶淵明在田間象長沮、桀溺一樣耕作,卻沒有一個行者來“問津”,說明詩人所處的時代,只有爲名利奔走的行者,而無孔子那樣爲謀道治世而奔忙的志者。以長沮、桀溺自況的陶淵明深深爲此感到悲哀,隱晦地表達了他的憂世之情。可見陶淵明的心是熱的

心中有苦悶,陶淵明能自我排除,他畢竟是個達觀的詩人。每天勞動歸來,同鄰人飲酒取樂,然後唱歌掩門。“聊爲隴畝民”一句是值得咀嚼的,無其不可放過這個“聊”字。詩人“謀道治世”的願望未能實現,有愧於先師孔子,但他並不肯就此罷休,不再謀道治世,他是在等着時運和機會,一旦天下有道了,還準備出仕,去做一番謀道治世的事業。當“隴畝民”是暫時的,可以說這時的陶淵明是身在隴畝,心在四海。體味這個“聊”字,它彷彿是詩人內心世界洞開着的窗戶,可以窺見他欲言又忍的內心祕密。黃文煥恰當指出:“長吟者,非真自棄於隴畝者也,不得不聊爲之耳,胸中道德經濟之懷,豈易向人道哉”(見《陶詩析義》)。

【輯評】(p21)

蘇軾《東坡題跋》卷二《題陶淵明詩》:陶靖節雲:“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世之老農,不能識此語之妙。

鍾伯敬、譚元春評選《古詩歸》卷九:(“秉耒歡時務”二句)譚元春曰:非老農督課不知解顏之實。鍾伯敬曰:實歷虛懷,仁人心口,惟老杜能體貼其妙。(“平疇交遠風”二句)譚元春曰:語天時物理,靈通異常,宜昔人以爲佳。又曰:“交”字可知而不可注。良苗懷新,語有分寸,妙在“良”字。(“即事多所欣”句)鍾伯敬曰:“即事”妙,唐人取爲詩題,然前此未用。(“壺漿勞近鄰”二句)鍾伯敬曰:上語藹然,此語灑然。

陳祚明評選《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三:“平疇”二語寫景,神到之句,寫物者摭實,寫氣者蹈虛,便已生動;若寫神,誰能及之?

楊雍建評選《詩鏡》十《晉第三》:“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愈平愈高,轉近轉遠。“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似欣然有望。“長吟掩柴門,聊爲隴畝民”,忘情語,實似未忘情意。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43)《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