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48)《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文/書山花開

❂原詩

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

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果菜始復生,驚鳥尚未還。中宵佇遙念,一盼周九天。

總髮抱孤介,奄出四十年。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閒。

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仰想東戶時,餘糧宿中田。

鼓腹無所思,朝起暮歸眠。既已不遇茲,且遂灌我園。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11】

寄居在窮巷草廬之中,甘心辭退了高貴的職官。

正當夏季長風猛吹,林邊的居室火光炎炎。

一座住宅燒得片瓦不存,移住樹下舟中,泊在門前。

漫長的新秋夜晚,高而遠的明月將圓未圓。

補種的果菜開始重新生長,受驚的鳥兒還未歸還。

夜半佇立,思緒飛向遙遠,仰望長空周繞九天。

幼小時孤獨耿介,倏忽間已過去四十年。

形跡任憑大化的演變,心靈則長久的恬淡安閒。

堅貞剛強自是本質的存在,比起來玉石也算不得最堅。

遙想上古東戶季子的時代,餘糧就儲存在田頭路邊。

鼓腹而遊,無思無慮,早起勞作,晚上歸來安穩睡眠。

既然不能再逢這樣的太平時代,姑且還是灌溉我的菜園。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17】

茅屋蓋在僻巷邊,遠避仕途心甘願。當夏長風驟然起,林園宅室烈火燃。

房屋焚盡無住處,船內遮蔭在門前。初秋傍晚景遠闊,高高明月又將圓。

果菜開始重新長,驚飛之鳥尚未還。夜半久立獨沉思,一眼遍觀四周天。

年少守操即謹嚴,轉眼已逾四十年。生命託付與造化,內心恬淡長安閒。

我性堅貞且剛直,玉石雖堅遜色遠。遙想東戶季子世,餘糧存放在田間。

飽食終日無憂慮,日出而作日入眠。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隱居澆菜園。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53】

草屋座落僻巷之中,遠避富貴心甘情願。豈料盛夏風急火驟,林屋頓時籠罩烈焰;

房屋沒有剩下一間,暫住船上棲身門前。那是一個初秋長夜,明月將圓高懸天邊。

果菜開始恢復生機,鳥有餘悸還沒飛還。夜半久立浮想聯翩,一眼望盡八荒九天。

自幼胸懷孤高耿直,轉眼已過四十多年,生命自然走向衰老,心境始終淡遠清閒;

本質生就堅貞剛強,玉石雖硬不如心堅。擡頭遙想上古盛世,餘糧儲放田頭地端;

吃飽喝足無憂無慮,早出遊樂晚歸安眠。既已不連這個時代,姑且安心澆園種田!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10】

這首詩作於義熙四年(408),陶淵明四十四歲。移居園田居的第三年夏季,一場大火將居室焚燒殆盡。詩人全家不得不暫棲船上。新秋,料理始完,詩人命筆成此詩。本詩可作爲遇火的紀實詩來看。詩人以隱耕爲主線,景中寓情,襟懷婉轉明述,使詩臻於完美。長夜觀天,表現了極度困迫;遙想東戶,實際是抨擊時亂;灌園之語,語婉而志堅。對淵明遇火而表現出來的襟懷與品格,歷代均作高度的評價。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15】

戊申歲是晉安帝義熙四年(408),陶淵明四十四歲。此時淵明居上京,六月中旬,一場火災將其居室焚燒殆盡,便只好住在門前的船中。至新秋之時,寫下這首詩。房屋焚燬,似乎並沒有使詩人感到更多的痛苦,他安居舟中,依舊悠然地生活。真正使他感到痛苦、憂傷的是生不逢時,沒能趕上古之太平盛世。因此詩人在表示要保持貞剛品性的同時,也更加強了他隱居躬耕的信心。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57】

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六月中旬陶淵明家宅遇火,房屋盡焚,後遷回南村。此詩當作於當年夏秋之際。

這首詩通過寫房舍被火燒盡後的情懷和對自己半生出處經歷的反省,表現了詩人不以富貴尊榮爲念,而嚮往古代路不拾遺,人們安閒無事的理想社會,以及生不逢時,甘於隱居躬耕的心願。

前二句寫素志,是全詩的張本。詩人之所以能在家遭大火的情況下,並不驚慌失措,安之若素,恰恰是因爲他乎時“甘以辭華軒”所致。對此,清鍾秀曾指出:“其於死生禍福之際,平日看得雪亮,臨時方能處之泰然;與強自排解,貌爲曠達者,不翅有霄壤之隔。”(《陶靖節紀事詩品》卷二)下六句寫火災後的秋天夜景以及詩人的曠達襟懷。中六句寫詩人回顧平生,不爲情物所牽,堅守一貫的貞剛本性,與首二句相呼應。最後六句寫他仰慕東戶季子時代,而自己既不能躬逢盛世,只好隱居田園,安命守義。

【楊義選註譯評《陶淵明》,p84】

一場大火,燒去了陶淵明的屋子,卻沒有燒去他對生活的信念。寄居在船上的日子,肯定是艱苦的,但我們卻看不到他太多的訴苦語言。“一宅無遺宇,筋舟蔭門前”的情景,本該是悽慘的,但緊接着的“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卻將我們領入一種頗透着些清新的境界,彷彿反而因此得着了一一次與自然更爲接近的機緣。就是“果菜始復生,驚鳥尚未還”,也是從希望的生出,回看驚慌的時刻。雖然有“中宵佇遙念,一盼周九天”這樣的句子,但計他夜不能寐的,卻並非眼下的困苦,而是那一種相當深遠的人生滄桑感。所謂“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閒”、讀懂了這兩句話,我們也就讀懂了陶淵明爲什麼在苦難面前那麼鎮定、淡然。詩篇快結束時提到東戶季子時代的幸福生活,好像是表現出了一種對苦難的逃避意願,但那“既已不遇茲,且遂灌我園”的話,又將這種想象化成了一種幽默感。

【張彥《陶詩今說》,p61】

這又是一首精品佳作。我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讀它時,就曾在王瑤先生的《陶淵明集》一書第31頁空白處寫下這樣一段話:“這又是一首好詩。見出詩人在遭遇大火燒燬家室之災時,並未見其痛苦不已、悲傷過分之辭。這是很了不起的!相反,卻道出他一生爲人的品格及其嚮往古代東戶時代太平盛世之理想!毫無消極之意味。”今天讀來更覺如是。此其一。這首詩內容豐滿、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意蘊深遠。詩人一生之剛強、淡泊俗世之名利,避亂世之歸田裏、抗命運之任化的精神與品行,豈不讓人高山仰止、曠世僅見?!生不逢時,又一個奇才沒了!鳴呼哀哉、鳴呼哀哉!歷史如河流,中華一向龍蝦同在、良莠共存,今亦然也。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52】

戊申歲是晉安帝義熙四年(408),詩人四十四歲。這年六月,他在上京的住宅被火燒燬,一家人只得住在門前水塘的船上。在初秋之夜,詩人回顧起自己貞剛耿直,生不逢時的遭遇,並懷慕上古淳樸之世人們所過的那種幸福生活,反映了他之所以退隱,絕非消極避世,而是出於對當時統治者的不滿和失望。

【吳小如等《陶淵明詩文鑑賞辭典》,p88】

戊申歲即晉安帝義熙四年(公元408),也就是陶淵明歸田的第四年。這年六月一場大火燒燬了他家的房子,使他陷入了困窘的境地。這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的。

“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起頭這兩句是寫他這幾年的平靜生活。

“草廬”即他歸田後營建的“草屋八九間”。“窮巷”,偏僻的村巷。“華軒”,達官乘坐的漂亮的車子,這裏代指仕宦生活。居陋巷而絕功名之念,這樣的意思在歸田後許多詩中屢見陳述。這裏用一個“甘”字,見出他這種態度出於自覺自願,也顯見他心情的平靜自然。可是,“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播。”天炎風急,叢集在一起的房子頓時燒掉了。着一“頓”字,見出打擊的沉重。“一宅無遺宇,肪舟蔭門前。”他的住宅沒有剩下一間房子,只好將船翻蓋在門前,以遮蔽風雨。“舫舟蔭門前”一般解釋爲寄居在船上,似非確。《歸園田居》“榆柳蔭後檐”與這句結構相同,“蔭”也爲覆蓋的意思。在陸地上以舟作棚,現時還常見着。以上可謂第一段,寫“遇火”情況。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曰“新秋”,曰“月將圓”,見出是七月將半的時令,離遇火已近一個月了。“迢迢”,意同遙遙,顯出秋夜給人漫長的感覺。“亭亭”,高遠的樣子,這是作者凝視秋月的印象。這兩句既寫出了節令的變化,又傳出了作者耿耿不寐的心情。這是火災予他心理的刺激。

“果菜始復生,驚鳥尚未還。”遭火燻烤的周圍園圃中的果菜又活過來了,但受驚的鳥雀還沒有飛回。從“果菜始復生”見出他生計還有指望,而後一種情況又表示創鉅的痛深。在這樣的秋夜裏,他的心情是很不平靜的:“中宵佇遙念,一盼周九天。”半夜裏他佇立遙想,顧盼之間真是“心事浩茫連廣宇”了。以上是第二段,寫“遇火”後心情的不平靜。

下面第三段,所寫是“中宵佇遙念”的內容。作者先是自述平生操行:“總髮抱孤介,奄出四十年。”他說,我從小就有正直耿介的性格,一下子就是四十年了(作者此時四十四歲)。“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閒。”形體、行事隨着時間的過去而衰老、而變化,可心靈一直是安閒的,沒有染上塵俗雜念。“孤介”、“獨閒”,都表示他不同於流俗。“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

這兩句意思說,我具備的貞剛的稟性,玉石也比不上它堅固。這六句是對自己平生的檢點,自慰的口吻裏又顯出自信。他是在遭遇災變之時作如此回想的,這也表示了他還將這樣做,不因眼下困難而動搖。接着他又想起一種理想的生活:“仰想東戶時,餘糧宿中田。”“東戶”,指傳說中的古代帝王東戶季子,據說那時民風淳樸,道不拾遺,餘糧儲放在田中也無人偷盜。

“中田”即田中。“鼓腹無所思,朝起暮歸眠。”這是說,那時候人們生活無憂無慮,人人都安居樂業。這些“仰想”,表現了作者的嚮往之情,他當時處於那種艱難境地作這種聯想,實在也是很自然的。但是,這畢竟是空想。“既已不遇茲,且遂灌我園。”既然已經遇不上這樣的時代了,還是灌我的園、耕我的田吧。這表現了作者面對現實的態度。想起“東戶時”,他的情緒不免又波動起來,但他又立即回到眼前的現實,心情又平靜下來了。後兩句似乎還有這樣的意思:豐衣足食不能憑空想,要靠自己的勞動。這就與兩年後寫的《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所表達的思想相一致了。

這首詩寫作者“遇火”前後的生活情景和心情,很是真切,也很自然。

比如遇火前後作者心情由平靜到不平靜,是幾經波折,多種變化,但都顯得入情入理,毫不給人以故作姿態之感。火災的打擊是沉重的,不能不帶來情緒的反應,此詩若一味曠達,恐非合乎實際了。詩人的可貴,就是以平素的生活信念來化解災變的影響,以面對現實的態度堅定躬耕的決心,他終於經受住這次考驗了。(湯華泉)

【金融鼎《陶淵明集註新修》,p82】

(1)【說明】戊申歲,即晉安帝義熙四年(公元四〇八年),時陶淵明四十四歲。這年六月,陶淵明的住宅遇火。這首詩就作在此年七月。詩人在詩中,描寫了遇火及遇火後的生活情況,回顧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同時也憧憬了東戶時代的那種路不拾遺、躬耕自足的理想社會,表白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定意志

(2)【輯評】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三:六月中遇火,而此詩乃作於七月上中浣之間,故曰“新秋”“月將圓”也。“驚鳥尚未還”,謂前日遇火時,鳥驚而散,至今尚未還也。“總角抱孤介”六句,是守義之言;“仰想東戶時”六句,是安命之言;惟其守義,是以能安命也。末與上篇結句皆於急流中轉棹,何等筆力,陶公最熟此雲。

蔣薰評《陶淵明詩集》卷三:他人遇此變,都作牢騷愁苦語,先生不着一筆,末僅仰想東戶,意在言外,此真能靈府獨閒者。方宗誠《陶詩真詮》:“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閒”,得“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之意;“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有不流不倚、不磷不緇之概。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47)《還舊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