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49)《己酉歲九月九日》

文/書山花開

❂原詩

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13】

時序遲遲而行,又到了晚秋,寒風冷露同時降落悄悄。

蔓生的叢草不再茂盛,園中的樹木也零落飄搖。

澄澈的清氣沒有一點塵埃,高高的藍天如此迢遙。

秋蟬的哀唱也已消逝,遠來的大雁飛鳴九霄。

萬物變化,連續不斷,人生又哪能逃避辛勞?

從古到今有生必有死,誰想到此事便不免心焦。

怎樣滿足我的情懷?且去飲酒,獨自樂陶陶。

管它千年以後將會怎樣,且自暢懷,歌唱今朝。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19】

衰頹零落秋已晚,寒露悽風相繚繞。蔓草稀疏漸枯萎,園中林木空自調。

清澄空氣無塵埃,天宇茫茫愈顯高。悲切蟬鳴已絕響,成行大雁啼雲霄。

萬物更替常變化,人生怎能不辛勞!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如何方可舒心意,飲酒自能樂陶陶。千年之事無需知,姑且行樂盡今朝。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12】

此詩作於晉。義熙五年(409),陶淵明四十五歲。淵明歸園田居躬耕已四年餘。去年六月遇火,如今“茅茨已就治”,重新恢復了鄉間常規生活。又是重九暮秋,傷時悲逝,油然而生。退出紛爭的官場,歸耕於寂靜的田村,時感的強烈是自然之事。母孟氏、程氏妹的先後下世,使淵明十分哀傷,常觸發人生短促之想。詩人既然不信奉莊周的一死生、齊彭殤,於是只能悲慨而以酒自遣了。本詩章法平簡,前八句寫景,後八句抒情。然而由於詩人的高超樸真,前後之間絲毫沒有隔離之感,而是渾然一體,一樣的自然灑脫。淵明寫秋,可謂一絕。清·溫汝能纂集《陶詩匯評》雲:“清氣二語(注:其實也應包括哀蟬二語),道盡高秋爽色。”細品秋日神韻,確實餘味無窮。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18】

己酉歲是晉安帝義熙五年(409),陶淵明四十五歲。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因“九”與“久”諧音雙關,所以古人喜愛這個節日,希望能得長壽。但詩人值此之際,看到的是萬物衰颯凋零,於是不禁聯想到人生的短促,故悲從中來,難以自抑,最終仍是以借酒澆愁、及時行樂來自我安慰。此詩前半寫景,後半言情,可謂景爲情設,情因景起,且秋景如畫,含情獨悲,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張彥《陶詩今說》,p67】

這是一首所謂的“悲秋詩”。我現在糾正以往對它的看法。當年讀罷曾寫下如此一段話:“這是見秋傷懷感時悲逝的詩,彷彿見一位詩人在唱傷感的哀歌。全詩充斥着人生悲嘆的消極情緒。”現在看來,差矣!看當時、思背景,詩人見秋傷懷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哪有主觀責備之理!詩人吟的不是“哀歌”,而是“正歌”。從人的心理上講,秋天蕭瑟、花木凋謝,自然界之變化使人感到不爽不快,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感時花濺淚”嘛!況且,詩人者,多情也!此詩之問世,又跟陶公的身世、遭遇有關——此詩寫於晉安帝義熙五年(公元409年),這一年他四十五歲。此時,他歸園田居已有四年多,去年六月又遇火災,如今“茅茨”雖已“就治”,又恢復了鄉村正常生活,但心靈的創傷總難忘懷。重陽節臨近,明月空懸,傷時悲秋,油然生髮。偏遇母親孟氏和程氏妹又先後謝世,時感之強烈,使作者產生人生苦短之感!詩人既不沉迷佛教,又不篤信莊周,所以只好飲酒聊以自慰、詠歌自樂(不樂而樂、奈何它哉)。勿言距今一千六百餘年前的古人,就是今朝二十一世紀高精尖科技旺年,不是在許多方面人還是受制於天麼?何況,人之生生死死!總而言之,這不是一首意義消極的詩。

在藝術上它也頗值得稱道一番:前八句是寫景,後八句是抒情。由於詩人運用高超嫺熟、運筆自如的寫作技巧,前後之間毫無隔離之感,而是渾然一體,高超樸真,自然灑脫。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到,少有可比,絕妙佳作!陶公寫秋,堪稱一絕!

【金融鼎《陶淵明集註新修》,p90】

(1)說明:己酉歲,此即晉安帝義熙五年(公元四O九年),時陶淵明四十五歲。九月九日,舊曆稱這天爲重九節,也叫重陽節。這首詩就是爲詠歎這年的重九節而寫的。詩的上部分描寫悲悽的暮秋景色,下部分反映詩人心中的苦惱。感時悲懷,觸景生情,充滿着淒涼抑鬱的情調

(2)輯評: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三:此詩亦賦而興也,以草木凋落、蟬去雁來,引起人生皆有沒意,似說得甚可悲。末四句忽以素位不願外意掉轉,大有神力。章法之妙,與《詠貧士》次首同。

吳瞻泰輯《陶詩匯注》卷三引:王棠曰:“往燕無遺影”,妙在“遺”字。“哀蟬無留響”,妙在“留”字。皆靜察物理之言。

溫汝能纂集《陶詩匯評》卷三:“清氣”二語,道盡高秋爽色。“留響”,有作“歸響”者,究不及“留”字之妙也。

鍾秀編《陶靖節紀事詩品》卷二《寧靜》:此詩純是“靜”字意境,而程子詩有句雲:“春深晝永簾垂地,庭院無風花自飛。”唐子西有句雲:“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亦道得“靜”字,意境亦脫化。明王陽明《龍潭獨坐》有句雲:“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亦非靜者不能見得靜中境界。然此猶皆空摹“靜”字意境,乃是既靜之後,自然流露而出,究不若靖節之靜察物理,似尤爲靠實也。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48)《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