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51)《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

文/書山花開

❂原詩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飢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鬱郁荒山裏,猿聲閒且哀。

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曰餘作此來,三四星火頹。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雲乖。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17】

生活貧困,只有依靠耕種,勞作在東林邊不計勞累。

且不提春耕的辛苦,常擔憂辜負了心所依飯。

田官也盼望秋天的豐收,捎口信來和我逗趣。

飢餓的人因初次吃飽而歡慶,一早就穿衣結帶等候雞啼。

舉起船槳穿越過平靜湖水,泛舟前進隨清溪而縈迴。

雜草叢生的荒山裏,悲哀的猿嘯時高時低。

淒冷的風總愛在靜夜裏吹起,林中鳥則喜歡明朗的晨曦。

自從我從事這樣的勞作,火星已經過十二次衰頹。

華年逝去,老年已至,農事勞作卻從未乖違。

遙向古代的荷蓧丈人致意,姑且學你隱居,與你緊相隨。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23】

貧居餬口靠農務,盡力勤耕東林邊。春種苦辛不必講,常恐辜負我心願。

田官關注秋收獲,傳語同我意相連。長期捱餓喜一飽,早起整裝待下田。

划動船槳渡平湖,山間清溪泛舟還。草木茂盛荒山裏,猿啼悠緩聲哀怨。

悲涼秋風夜呼嘯,清晨林間鳥唱歡。我自歸田務農來,至今已整十二年。

華年已逝人漸老,依舊耕耘在田間。遙遙致意荷蓧翁,姑且隱居爲君伴。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84】

貧苦的生活要靠勞動維持,我勤耕苦作在東林的水灣。

春耕雖累不在話下,唯恐辜負初衷不敢稍有懈息。

農宮也關注年成好壞,捎口信勸勤勉正合我心懷。

我起個大早愉快地吃罷一頓飽飯,裝束好等候着報曉的雞鳴。

划着船我越過廣闊的湖面,又順着清徹的谷澗迂迴前行。

在林木茂密的深山荒野,陣陣猿啼悠緩而悽清;

淒厲的風愛好在靜夜裏呼嘯,林中的鳥喜歡在晨光中飛鳴。

從我初次親自動手收割,到如今匆匆地過去了一十二歲;

壯年早就逝去,老年已經到來,躬耕不止沒有過絲毫違背。

我向荷蓧老人遙遙致意,姑且算跟上您隱居到底。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16】

這首詩作於義熙十二年(416),陶淵明五十二歲。從義熙元年正式歸耕,作《歸去來兮辭》,至今已十二年,並且又在回到上京裏舊居後參加了秋收,詩人寫下這篇紀念性的慶收詩。本詩有三個特點:一、與以往的立志歸耕不同,隱耕已是定局,所以起句爲“貧居依稼穡”,末句雲:“聊得從君棲”。二、淵明躬耕之志的堅定是非常感人的。“飢者歡初飽”,反映了以往多少捱餓窘況?後面表示對躬耕之志未曾乖違的慶幸,這種慶幸,淵明付出多大代價?三、中間寫去下潠田途中的景物栩栩如畫(前人最欣賞悲風、林鳥兩句的煉字),非躬耕者不能獲此,非超邁者不能吟此。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21】

丙辰歲是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陶淵明五十二歲。詩人自歸田以來,已經度過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勞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貧困的,但詩人卻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安慰,這首詩就着重表現了這種情懷。詩中寫景形象生動,有力地烘托並體現了詩人內心情感的起伏波動。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83】

丙辰歲是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陶淵明五十二歲。下潠田指低窪淤水的田,即詩中所說的“東林隈”。舍是指田間臨時用作體息、護秋的棚屋。詩中寫收穫在即的喜悅,表現了作者堅持隱居躬耕十二個春秋的自豪和適意心情

【張彥《陶詩今說》,p87】

這是“言志詩”(或日“名志詩”)。詩人陶公在從事農業勞動十二年時,寫下了這首慶豐收的詩,對自己是有紀念意義的。全詩洋溢着愜意與樂觀,又是一幀描寫逼真、形象生動的畫面——一位依賴農耕過活的人,不遺餘力地勞動在東林。不提勞動之辛苦,常憂收成之好壞。至此,就給了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詩人怎樣地奮力耕耘?心裏是怎樣地戰戰兢兢?東林隈是一幅什麼樣的風景?不僅他自己期盼有一個好收成,就連管農事的田官也是如此。詩人雖說務農爲民,但畢竟同一般農民有別;所以,上面的田官也捎來口信和他諧趣戲謔。寄的什麼聲?諧的什麼戲?又需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詩,是想象的產物;詩,必須富有想象力!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想象纔是藝術,纔是美。但光是想象,就成了霧裏看花,就成了朦朦朧朧的文字戲弄,也便失去詩的意義和她的美。詩人甚諳此理,隨後便具真、具實地寫出優美絕倫的詩句,從“飢者歡初飽”開始,直寫到“三四星火頹”,請細細咀嚼,認真反芻,真是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人歡、水清、湖平、猿鳴、悲風、林鳥——豈不是一幀廬山風景畫?詩人儘管不是爲寫景,但有景必有畫,有情必有詩,情景交融,哪有不美之理!此詩的主旨還是在最後四句:從事農業心不變,遙謝古人荷蓧翁!昔日,認爲這是一首“消極”頹廢詩,其實,錯了。文人當農民,迄今有意義。

【金融鼎《陶淵明集註新修》,p122】

(1)說明:丙辰歲,此即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公元四一六年),時陶淵明五十二歲。下潠,地勢低下而淤水。田舍,農忙時在田間搭的臨時草棚。獲,收穫。這首詩寫詩人搖着船,到下潠田舍去收穫的情景和感想。詩中寫到自己生活貧苦,只好依靠農事維持生活,而這又是自己一直堅持了十二年所不曾廢棄的,所以在欣喜之餘,不能不感謝古隱士荷蓧丈人對自己的鼓勵

(2)輯評:鍾伯敬、譚元春評選《古詩歸》卷九:譚元春曰:無一字不怡然自得,生涯性情,矯作不來。又云:(“司田”二句)鍾伯敬曰:田野暱暱,想見井田親睦之風。(“飢者”句)鍾伯敬曰:非慣窮不知此趣,老杜“我飢豈無涯”,與此同妙。(“揚楫”二句)鍾伯敬曰:遊覽妙語。(“悲風”句)鍾伯敬曰:“愛”字妙,無“悲”字不妙。譚元春曰:何愛之有,所以妙。(“林鳥”句)鍾伯敬曰:此句之妙又不在“喜”字,而在“開”字。

張潮等同閱《曹陶謝三家詩·陶集》卷三:及時力田,田竣事遊,襟期開朗,作詩自然高潔。

吳瞻泰輯《陶詩匯注》卷三引:(“悲風”句)王棠曰:靜夜風聲更清,有似於愛靜夜,煉字之妙如此。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50)《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