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52)《飲酒二十首》(其一)

文/書山花開

❂原詩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 日夕歡相持。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20】

我閒住着少有歡樂,況且近來夜已漸長,偶然得到名酒,沒有一個晚上不喝它。對着影子孤獨地乾杯,很快就又醉了。醉後便寫上幾句自求快慰,寫好的詩稿逐漸就多起來。這些詩可說是語無倫次,姑且讓友人寫下來,只是用來供歡笑罷了。

衰敗與榮耀本沒有固定的處所,二者接踵而來,幾乎同時存在。

在瓜田裏忙碌的邵平,難道還像他東陵侯的時代!

寒來暑往是自然的更替,人世間也並不例外。

通達的人理解箇中的規律,堅決相信,不再疑猜。

快給我一杯美酒,夜夜暢飲,實在痛快。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25】

我閒居之時很少歡樂,加之近來夜已漸長,偶爾得到名酒,無夜不飲。對着自己的身影獨自乾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後,總要寫幾句詩自樂。詩稿於是漸多,但未經選擇和編次。姑且請友人抄寫出來,以供自我取樂罷了。

衰敗繁榮無定數,交相更替變不休。邵平晚歲窮種瓜,哪似當年東陵侯!

暑往寒來有代謝,人生與此正相符。通達之士悟其理。隱適山林逍遙遊。

快快來他一杯酒。日夕暢飲消百憂。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33】

衰和榮不永遠屬於某事某物,萬事萬物總是互相交替共榮衰。

邵平窮愁潦倒種瓜時,哪象他當年東陵封侯居高位!

從春到冬,冬復至春,寒來又暑往。人生道理一個樣,衰榮總相隨。

達觀的人看透了其中理趣之所在,我一條道走下去不再猶豫徘徊。

快與酒作伴,終日落個醉。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18】

這一組詩約作於晉·義熙十二年(416),陶淵明五十二歲。詩人居住在上京裏,大約在進入季秋以後,直至冬季,陸續寫成這一組詩。劉裕以太尉、相國總攬朝政,封宋公,備九錫,情景如同十三年前桓玄篡晉一般。亂政時期,附者爲用,正直的陶淵明是不可能爲社稷建功的。組詩雖是酒興之作,但時局之影、平生歷程、清操與鄙猥之分,綽然可見。序中詩人自雲“辭無詮次”,而隨意中章法自見。

首章大處落筆講衰榮,次章述善惡,以下轆轆而轉,意情自生,末章復歸道義,並以“醉”收題。前人很珍視這套多方面反映陶淵明思想、生活、情操與志趣的組詩,認爲它所達到的率真自然的境界是後代詩人難以企及的。最是第五首,成爲千古交譽的詩歌佳品。

首章講衰榮,舉出邵生典故,是隱以曾祖陶侃家世入題,敘自己身世也似自然代謝一般。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24】

關於這組詩的寫作時間,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當以王瑤先生之說爲較可信,即約作於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陶淵明五十三歲。詩人在詩序中已說明這組詩非一時之作,但從“比夜已長”之句和詩中有關景物環境的描寫來看,這組詩大約是寫於同一年的秋冬之際。在這二十首詩中,詩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與情操。這些詩無論就內容還是就藝術而言,都足以代表陶詩成熟時期的風格,因此也深受歷代人們的喜愛。

【謝先俊/王勳敏《陶淵明詩文選評》,p32】

《飲酒》詩共二十首,詩前有序,這裏選八首。作者在序中自吉這組詩爲醉後題詠,不是一次寫成的。詩中回顧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第十六首,見選詩七),不惑之年是四十歲,寫時離四十歲不會太遠。又第十九首有“是時向立年”、“亭亭復一紀”及“終死歸田裏”語,立年是三十歲,一紀十二年,三十加十二是四十二歲,正是陶淵明辭彭澤令歸田後一年。所謂“終死歸田裏”表明了作者歸田的決心。歸田不久纔會寫弱父勸他再任(第九首,見選詩四)。組詩一方面表述他決心歸隱,一方面又感嘆壯志未酬,殊無建樹和世道頹救,這種矛盾正符合這個時期詩人的思想邏輯。因此,這組詩當與《歸田園居》寫於同一年。王瑤定於義熙十三年(417)(見王瑤《陶淵明集》),可備一說。

作者以飲酒爲題,寫飲酒,意不在酒,寫醉酒,未必真醇,他是借酒、借醉酒抒情詠志。組詩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表達自己固窮守節、不與世俗沉浮和歸耕田園的決心。我們透過他對大自然和閒適生活的讚美,不難窺見他絕非超然物外。詩中對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污濁,含蓄地進行了諷刺和抒擊,這正道出了促使他歸田的原因

此詩原列第一首。作者通過歷史人物的衰榮、自然界的寒暑交替,說明人生無常的道理,寫出了他安貧樂道、自我解脫的心境。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98】

近人據其中“行行向不惑”等詩句,認定這組《飲酒》作於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詩人三十九歲。但王瑤先生則認爲,“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二句是詩人追述以前的事情,不可理解爲寫作這組詩的真正時間。宋湯漢注此詩說:“‘亭享復一紀’,彭澤之歸在義熙元年乙巳,此曰‘復一紀’,則賦此《飲酒》詩當是義熙十二三年間。”(《陶靖節先生詩》卷三)所以王瑤先生推斷這首詩作於義熙十三年,大體是可信的。作者時年五十三歲。又從序文“比夜已長”句可知,這二十首詩當作於同年的秋冬之際。

第一首詩前六句先概寫萬物枯榮不定,後以人世間的盛衰和自然界的寒暑交替加以印證,進一步抒發了世事無常的感慨。最後四句寫詩人以達觀的態度對待一切,主張日夜飲酒相歡

【金融鼎《陶淵明集註新修》,p124】

(1)說明:《飲酒》詩共二十首。據詩前小序,知這些詩都是同一年的秋夜酒後所寫,故總題爲《飲酒》。其內容多借飲酒抒寫情懷,寄寓感慨。蕭統《陶淵明集序》說:“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爲跡者也。”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至於序中說到這些詩都是醉後寫的,那不過是爲了逃避當時的文網,假託之詞而已。有關這組詩的寫作年代,據本詩第十九首說:“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裏;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當是詩人四十一歲歸隱以後,再過一紀,即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公元四一六年)所作,時詩人五十二歲。這有《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一詩爲證:“曰餘作此來,三四星火頹。”所以這組詩的寫作時間應是義熙十二年(公元四一六年)秋。而且從詩作的內容看,也當寫在返回舊居之前,即詩人住在南村的末年。

(2)輯評:

何谿汶《竹莊詩話》卷四:山谷雲:淵明此詩,乃知阮嗣宗當斂,何況鮑、謝諸子耶。詩中不見斧斤,而磊落清壯,惟陶能之。

黃文煥《陶詩析義》卷三:索解大悟之後,乃可以飲酒,說出酒人大來歷。胸中有疑,酒不許下嚥矣!“忽”字、“將”字、“不復”字、“相持”字,皆別有光景。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四:言不必櫻情無常無定之衰榮,惟知其古今皆若此,故但飲酒可也。以衰爲主,以榮陪說,其理乃顯。起筆勢崢嶸飛動,後四句明明正說。昔人云:讀杜詩,當作一部小經書讀。餘謂陶詩亦然,但何必雲小也。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51)《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