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54)《飲酒二十首》(其三)

文/書山花開

❂原詩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

❂翻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22】

千年以來道德淪喪,人人都在隱蔽自己的真情。

有酒不肯去喝,只擔心他在世上的虛名。

人們所以寶貴自己,豈不是因爲只有這一生。

一生的時間能有多少?倏忽像閃電,令人心驚。

一生中大搖大擺,洋洋得意,依靠這些哪能真正有成?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27】

道德淪喪近千載,人人自私吝其情。有酒居然不肯飲,只顧世俗虛浮名。

所以珍貴我自身,難道不是爲此生?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閃電令心驚。

忙碌一生爲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解釋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p122】

本章敘不少人只顧愛身而追逐名利,但百年過後又留下什麼呢?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p127】

這首詩通過對那種只顧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表明了詩人達觀而逍遙自任的人生態度

【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p100】

這首詩以大道失千載而人人不動情,加以議論,指出其原因是“但顧世間名”。接着筆鋒一轉,說一個人要維護自己的名譽,不在一時而須一生一世。然而人的一生也是短暫的,因而應及時行樂。很顯然,詩中流露了感傷情緒。這是不足取的。詩人這種情緒似乎和前一首詩中主張身後傳名的思想相矛盾。其實,這兩首是互相聯繫的。陶淵明生活在易代之際,戰亂的社會、險惡的環境使其大志“不獲展”,只得“寄酒爲跡”。因此,他之所以感嘆人生短促,主張及時行樂,正是他理想不能實現而產生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這首詩雖短,但並不板滯,而是曲盡其意,跌巖生姿。

【葉嘉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p80】

我想我們既然講的是詩,我們就除了講清它的內容、情意、哲理之外,也應該從文字的觀念上看一看這首詩算不算一首好詩,或者爲什麼是好詩。我們本來在講陶淵明的詩以前就講過了,我們說陶淵明的詩很有思想性,但是當他把他的思想表現在詩裏的時候,他不只是說一個道理而已,同時還是非常有味道的詩。那是因爲,首先他詩裏所說的這些思想、道理是緊密結合着他的生活經驗和感受的;第二個原因是他詩裏邊有許多形象和比喻用得非常好。

除了上述這兩點之外,這“飲酒”的第二首詩之所以好,還有另外一個緣故。我們上次曾經說過,陶淵明這首“積善雲有報”的思想,是來源於司馬遷的《史記·伯夷列傳》的。《伯夷列傳》在《史記》裏本來就是非常出色、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篇文章。它跟《史記》中其他的列傳都不一樣。爲什麼不一樣?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因就是,在別的列傳裏邊,都是先寫一個傳記,然後是司馬遷對這個人的評語,即以“太史公曰”爲標誌的一段評語。“太史公”是司馬遷的官職名稱,在漢代這種官的職責是記載歷史的。《史記》中所有的傳記都是“傳”與“評”相分離的,只有《伯夷列傳》裏邊沒有把司馬遷的主觀評語用“太史公曰”的標誌分離出來,他是把評論跟傳記結合在一起的。他時而論敘,時而批評記述,兩者結合得如水乳交融。另外,他還不只是把敘述跟批評結合在一起,他還把他的疑問跟感慨也結合在一起了。在整個《伯夷列傳》裏邊,他用了很多問句,表示一種疑問的口氣,他曾經先引述古人所說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然後又舉了很多例子,都是善人遭到不幸的結果,反而不善的人過了很好的生活,所以他最後就問“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一假如真有所謂的天道,而且天道是常常祝福行善的人的,那是真的嗎?究竟是“是”還是“非”呢?在舉例證的時候,他先提出疑問,然後他舉了一個例證,他所舉的就是伯夷,他說像伯夷,“倘所謂善人者,非耶!”——伯夷是一個很好的人,不是嗎?可是爲什麼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了呢?我現在說的是《史記·伯夷列傳》這篇文章的特色,是它把敘述跟批評兩個結合在一起了,把疑問跟感慨結合在一起了。司馬遷的《史記》之所以不止是一部歷史,也是很出色的文學,就正因爲他不只是說一個故事,他把自己的一些感慨、一些評語都寫在裏邊了

陶淵明的這首詩不僅用了《伯夷列傳》裏邊的思想和感慨,另一個之所以感人的地方是他還吸取了司馬遷《伯夷列傳》中的敘述方法。他是怎樣敘述的呢?他開始說“積善雲有報”一—行善的人是有好報的,可“夷叔在西山”,伯夷、叔齊爲什麼餓死在西山了呢?中國古代寫詩的人,一般不在詩句之間加標點符號,所以這裏沒有一個標點,假如我們用新式的方法給他加一個標點的話,“夷叔在西山”這句話後面是應該加個問號或感嘆號的。這句話就是我剛纔所說的是仿效司馬遷的把自己的疑問、感慨與敘述傳記結合在一起的寫法:積善如果有好的報應,伯夷、叔齊這麼好的人怎麼竟然會餓死在西山呢?這裏陶淵明不但用了司馬遷《伯夷列傳》裏的內容,而且他還把司馬遷《伯夷列傳》裏的疑問與感慨相結合的口氣也寫在裏邊了。你看他好像沒有直接寫他的感情,可是在他這樣一問一答的感慨之間,已經傳達了詩人的感情,既然“積善雲有報”,那麼夷叔怎麼會餓死在西山呢?這是一個轉折。下邊“善惡苟不應”,假如這善惡真的是沒有一個報應的話,那麼“何事空立言”,爲什麼還要空空地說些讓人們去積善的話呢?你看這又是一個轉折,這使詩歌的情意也隨着敘述口吻的變化而起伏轉折,表達出詩人深切的感慨

下面的“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他不但是寫了自己的疑問感慨,而且還運用了意義非常深厚豐富的形象。以前我講過詩歌中的形象可以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像我們講他第五首詩裏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是大自然的形象。“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卻是人世間的形象,不是自然界的形象。這種形象的來源,可以是你現在所看到的,眼前發生的人和事,也可以是歷史上的人和事。“九十行帶索”中說的是榮啓期,是跟孔子同時的人,這是歷史上的人物,所以是個典故。中國詩歌裏常常用典故,用典故的好處是可以把歷史上典型的人或事也濃縮爲一個具體的形象,還不只是一個形象,它其中還包含着一段情節很長、很複雜、很豐富的故事。比如“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決不只是說一個九十多歲高齡的老翁,窮困得連一條衣帶都沒有,只得用一根麻繩系在衣服上,這以中國舊的習慣傳統看來,晚年尚且如此,年輕時貧窮困苦就可想而知了。當然這在西方是不太真實的。西方是青年人不窮苦,老年人才窮苦。中國人則不然,中國是子女有責任義務奉養父母,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所以榮啓期老年還這麼窮困,他當年一定是更加窮苦了。

然而,這個故事還不只是要告訴你,榮啓期是一個窮困貧苦的老人,不是的。他要告訴你的是榮啓期這個老人雖然在物質上是這麼貧窮,可他是快樂的。同時這個典故還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你果然能夠在心中守住了一個“道”,你自然就無憂無懼,既無愧於天,也不怍於人。我沒有做過任何對不起天,或對不起人的事情,我有什麼可憂愁和恐懼的呢?這纔是陶淵明用榮啓期這個典故的真正用意。所以陶淵明後邊就說了:“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我還曾引過《論語》、《孟子》上許多談到君子固窮內容的話,陶淵明之所以能夠寧可不做官,不要那麼好的物質享受,忍受貧窮,忍受着飢餓,也要回去種田,他爲的是什麼,就是因爲他要求得到他內心之中的一份平安,所以他說“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固窮”是說雖然在貧窮之中,你也能夠“固”,就是守住、不改變、不動搖。陶淵明在這些詩裏邊都表現了他自己的對於人生很多反省,很多思考,很多生活上的體驗。

陶淵明的詩都不是很長的,你看我們講“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這一首,只不過才八句,現在我們講的這首詩也不過十句而已,都是很短的。但我剛纔也說了,像他那首“積善雲有報”的詩雖然短,但是他有反覆的思考在裏面,表現在詩的結構上有許多跌宕起伏的變化。現在我們來看一看這一首詩,他所考慮的是什麼問題。

他第一首詩說“衰榮”是無定的,第二首詩裏說“天道”是無常的,如果人世之間的“衰榮”與“天道”是完全不可靠的,那麼人們所應思索、追求的又該是什麼呢?他說“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前面我已講到過,陶淵明的詩裏常常用這個“道”字,孔子在他的《論語》這本書裏,也常常用這個“道”字。這個“道”的意思很廣,不但是儒家用這個“道”字,佛家也用這個“道”字,道教自然更用這個“道”字了,連基督教翻譯的《聖經》也用這個“道”字。當然如果詳細加以區分,可能不同的宗教,所指的“道”的涵義並不是完全一樣的,但它們之間也有相通的地方,就是他們都不否定宇宙之間有一個最重要、最寶貴的東西,得到了以後,能夠使人們有自己的操守,能夠使人不動搖、不憂愁、不恐懼的,這就是“道”。可現在陶淵明就說了“道喪向千載”,本來宇宙之間應該有這麼一個“道”的。這就是何以西方、東方、印度,以及中國凡是有思想的宗教家、哲學家都在思索、探求人類最高智慧境界的原因所在。可是後來的人,他們就迷失了,他們不知道,他們把一個最重要、最寶貴的東西丟掉了。“喪”就是喪失、失落。“道喪向千載”這個道失落、丟掉了有多久呢?“向千載”:“向”是大約、將近、差不多的意思,人們找不到這個“道”的時間已經差不多有一千年之久了。從孔子遇見榮啓期那個時代算到陶淵明所生活的時代差不多九百年了,這可以說是“向千載”的。一般出現在詩歌裏面的數字都是取其近似的整數或總數的,所以他說“道喪向千載”,那個最高的做人道理已經被人們忘記了有一千年之久了,現在的人都不再追求“道”了,那麼他們追求什麼呢?他說是“人人惜其情”,道已經在世界上失落了,大家不懂得求道了,大家所追求的是什麼?是“情”,是那種情慾的享受,是名利、祿位、富貴和榮華。人們不再看重“道”的有無與得失了,只看到眼前的物慾與情慾

後面陶淵明的兩句,我們要有特別的看法才能瞭解他,因爲他後邊說的是:“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這兩句很容易被讀者誤解,他說那些只知“惜其情”的人,他們“有酒不肯飲”,那麼他們去追求什麼?是“但顧世間名”,“但顧”是隻顧念,是說他們心中常常顧念、常常關懷的是世間的名利。有一天我在路上看到一些醉鬼,他們醉倒在路邊,一副人事不知的樣子。這裏陶淵明爲什麼要說,你不肯飲酒,只去追求世間的名利不好呢?那麼陶淵明看來,飲酒比追求世間的名利會更好嗎?如果飲酒都飲到像街頭醉倒的人的樣子纔好嗎?樑朝的時候,昭明太子蕭統就說過,陶淵明的詩雖然是寫酒,但他意不在酒,這是最應該注意的一點,不然就沒辦法講通這兩句詩。照陶淵明這兩句詩的表面意思看來,難道喝成醉鬼一樣就比追求名利更好嗎?其實陶淵明不是這種意思。陶淵明在飲酒的時候所想到都是些什麼?他想到了“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想到了“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他思索的是“君子固窮”的操守。那些醉倒在街頭上的飲酒的人能有固窮的操守嗎?而陶淵明怎麼就會憑空地想到這樣多的人生問題呢?這不正是因爲飲酒,才引出這些對於人生道理的思索考慮的嗎!所以他詩裏所說的“有酒不肯飲”的“酒”,並非一般意義上的酒,而是一種引發、觸動他思想活動的媒體。

前面我引過蘇軾在評陶淵明這組“飲酒”詩時說的話,他說爲什麼陶淵明在飲酒的時候會想到那麼多人生的問題呢?其實是“酒”這一媒介所起的作用,而且我們還講過那些送酒來的人的真正動機與來意等。除了這些原因之外,我以爲陶淵明他是把酒作爲一種自我解脫、自我釋放的工具,使他自己的意志、心願能夠在飲酒的時候解放出來,得到自由,同時找到一種屬於他自己心靈之中的東西。你要知道,人生是短暫的,正因如此,人生時常是緊張的,世間的成敗、得失、功過、利害時常會困擾着你的人生,使你感到很疲憊、很勞累。可是當你飲酒的時候,突然間,你把這緊張的神經放鬆了,這精神的重負丟掉了,你會由衷地感到自由、輕鬆的可貴。我認爲陶淵明正是因爲這一點才飲酒的,也正是爲了這一點他纔要說“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的。陶淵明是真正在飲酒的時候體會到了解脫後的自由歡快,並從中得到一種覺悟,獲得了一種安慰。這是“酒”對於陶淵明所產生的作用,所以他才寫到酒和飲酒的。但是有些人他不能使自己的意志自由,找到自我解脫的機會,這纔是“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兩句詩的用意所在。

下面他接着說:“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他說我們每個人最看重的是我們所具有的血肉之軀體,正因爲有了這區區的有形之身體,我們纔會在這世界上產生了那麼多的影響,那麼多的問題和關係。“所以貴我身”的“所以”二字,是“爲什麼”的意思。他說身體爲什麼是可貴的呢?

難道不就在於你一生有這樣的一個有形的生命嗎?但這生命屬於你能有多久呢?“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倏”是倏忽、很快的意思。你身體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你有這幾十年的生命,可是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生很快就過去的,就像天空的一道閃電,轉瞬即逝。“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這裏面有兩層意思,一是說,你這一生的可貴在於你有生命,但也有不可貴,甚至是可悲的一面,就是你生命是短暫的,猶如閃電一樣空幻虛無,這一點是每個人都應該反省和意識到的。按照佛教來說,你這一生一世做些什麼事情,你留下些什麼東西,你對人世間有什麼樣的影響,以及這彼此之間的關係等,都是因果。你不要把你一生的得失、名利、榮辱看得很重要,那些都是空幻、沒有價值的。可是你同時也應該認識到你這一生是有價值的,你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思想,每一個行動,說不定都在宇宙之間有生生不已的影響。像《華嚴經》上所說的“譬如衆鏡影中,復現衆影”,假如我們旁邊都是鏡子,這些鏡子互相映照,因此也相互反映。你不要以爲你一個人的一句話、一個念頭沒有什麼,可是它就在這彼此的影響中,說不定構成一種連鎖的反應。所以人生有非常值得你重視的地方,你不要疏忽地認爲你可以醉生夢死。可是你也不要認爲眼前的名利祿位的得失都是重要的。總之人生有可貴的一面,也有可賤的一面,陶淵明反覆思索考慮了這人生的許多可貴與可賤的問題:“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所以最後他說“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鼎鼎”兩個字歷來講陶淵明詩的人有很不同的講法。《禮記·檀弓》中說:“鼎鼎爾,則小人。”《鄭注》解釋“鼎鼎”謂大舒。什麼叫“大舒”呢,舒就是放鬆的意思。“舒”在《禮記》中本來是懈怠,指做事情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很懶散的樣子。如果按照這個意思也是可以的。陶淵明的詩有時很不好講,正像宋人陳後山說的:“淵明不爲詩,寫其胸中之妙耳。”(《後山詩話》)他是自己寫他心裏的感情和思想,他心裏邊的思想是怎麼活動的,他就怎麼寫,他內心是起伏變化的,他就把這種起伏變化寫出來。後來的人有時看不懂他到底在說什麼,他根本就不在乎你懂不懂。這兩句詩之所以難懂,是因爲他完全是隨着他自己的思想意念的流轉而寫的,是說人生有可貴的一面,也有不可貴的、空幻的一面,大家對這一點不能掌握,於是就有了爭論。按照《禮記·檀弓》的意思講,是說你應好好地掌握這一生,如果你放鬆了、懈怠了、墮落了,你的百年的一生轉眼間就成空幻了。“持此欲何成”,“持”是拿着,你拿着這種懈怠的、隨隨便便、胡作非爲的生活態度能夠完成什麼呢?所以這個“鼎鼎”講成懈怠也是可以的。可是我們用的註解材料,陶淵明詩的註釋材料很多,就因爲他表面看起來很簡單,只是把他自己內心的活動寫下來了,但實際他是很複雜的,他的內心活動是那麼豐富,那麼曲折,就顯得很難懂了。我們所用的古直的註解,是不同於《鄭注》的解釋的,他認爲“鼎鼎”是擾攘紛亂的意思,是說你在這樣一種擾攘紛亂、亂七八槽的環境中你能夠完成什麼樣的事情呢。還有別的人的註釋,他們認爲“鼎鼎”是快速的意思,是說在這快速的、轉瞬即逝的短暫時間中,你能完成什麼樣的事情呢。

總而言之,陶淵明這首詩是寫得很深刻的,他看到人生有可貴的一面,也有可賤的一面,你怎麼樣才能在這一生中掌握好、完成好你自己呢?不是說完成了外邊的什麼東西,比如你做了百萬富翁,但百萬金錢是身外之物。他說的是你身內的,你把你自己完成了什麼,這就是“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的意思。

【金融鼎《陶淵明集註新修》,p128】

劉履《選詩補註》卷五:此言大道久喪,情慾日滋,當世之人,不肯適性保真,而徒戀惜世榮,殊不知一生之內,倏如電之過目,今乃舒緩怠惰,不自速悟,持此以往,欲何所成而垂名乎?蓋不特以之諷人,亦以自警焉爾。

陶必銓《萸江詩話》:此首是何等見地!魏、晉、六朝人視易代如逆旅,而務弋世俗之浮名,不知類耳。“欲成”者,全節以合道也。言之無跡,所以超也。

張潮等同閱《曹陶謝三家詩·陶集》卷三:惟酒忘憂,無憂即樂,世人何以浮名自累而忘天真耶?故靖節不惜言之。

漫讀摘記《陶淵明集》||(053)《飲酒二十首》(其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