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57)《饮酒二十首》(其六)

文/书山花开

❂原诗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25】

做什么不做什么有千万种差别,谁能知道怎样是错,怎样是对?

随便看看外表就评判是非,众口同声或者誉扬或者诋毁。

夏、商、周三代末年这类事很多,通达之士好像与此相违。

让那些世俗愚人去大惊小怪,我还是学那商山四皓避世隐退。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31】

行为举止千万种,谁是谁非无人晓。是非如果相比较,毁誉皆同坏与好。

夏商周未多此事,贤士不曾随风倒。世俗愚者莫惊叹,且隐商山随四皓。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25】

本章叙自己受到的非议。可能指以往任官时受到诋毁(《感士不遇赋》:“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也可能指隐耕以后,某些人的不理解。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30】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愤怒的口吻斥责了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黑暗现实,并决心追随商山四皓,隐居世外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105】

这首诗通过追述自三代末世以来,是非纷纭,毁誉失当,表达了诗人决意追随“商山四皓”避世隐居的心愿。前四句写人的行为千差方别,由于判断是非的标准不同,所以是非混淆,难以分辨。后四句,指出这种毁誉不分的现象由来已久;但见识高超的人却不肯随声附和。自己则不顾世俗之辈的惊怪,誓将归隐出园。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14】

这首诗对当时是非不分、善恶不辨、雷同毁誉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愤怒的痛斥,并表明了自己一任世人誉毁,决意隐居的态度。清邱嘉穗以为:“此必当时仕宋者反议公之退隐为非,如淳于髡之讥孟于以名实,孟子答以三子同归于仁,公此诗亦然。”(《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33】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卷三:此篇言季世出处不齐,士皆以乘时自奋为贤,吾知从黄、绮而已,世俗之是非誉毁,非所计也。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此必当时仕宋者反议公之退隐为非,如淳于毙之讥孟子以名实,孟子答以三子同归于仁,公此诗亦然。

吴菘《论陶》:“行止千万端”,行止即出处也。“谁知非与是”,人不能审出处耳。“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不知是非,徒随声附和共毁誉耳。“三季多此事”,言三季以来皆如此;此事即不知是非、雷同毁誉之事。此等皆咄咄可怪之俗人,若达士如黄、绮辈定不尔也。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56)《饮酒二十首》(其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