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60)《饮酒二十首》(其九)

文/书山花开

❂原诗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䍀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28】

清晨闻听叩门声,不及穿好衣服,亲自去开。

问一问来人是哪一位?老农怀着好意到来。

大老远提着酒壶前来问候,怀疑我为什么时背运乖。

“穿着破烂,住着茅屋,算作高蹈的隐士岂不可哀。

世上人都随大流同流合污,你也可以搅浑水,自苦何来?”

“深深感谢父老的劝告,我天生的习性与人难和谐。

放松缰绳随大流,是个好主意,只是违背心愿,岂非歧路徘徊?

咱们且来痛痛快快喝一杯,我的人生之车不能转来。”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34】

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

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

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

仕途做官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39】

清早就听敲门声,急忙穿衣自去开。请问来客您是谁?原是农父好心怀。

手提壶酒来问候,怪我与时合不来:“破衣烂衫茅檐下,不该隐居误高才。

世风浑浊识时务,劝您逐流游宦海。”“深感父老体己话,怨我生性与大乖。

回车改道路虽通,违心驰去怎不歪!有酒暂且齐痛饮,归耕终老志不回。”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28】

本章写有田父劝说改道,自己婉拒之,再一次表示作者隐耕志向的坚定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33】

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表现出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初衷而随世浮沉,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的志向,隐逸避世,远离尘俗,态度十分坚决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38】

作者表示守拙不仕,不趋附浑浊时尚的坚定决心。诗中的“田父”,也许实有其人,也许是虚构,但肯定当时有人劝他再仕。陶渊明借田父问答形式,便于抒发自己的情怀。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110】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内容看,大约有人劝他出仕,于是他便以与“田父”这个虚构的人物对话方式,加以回答:“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从而表现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决心走隐逸之路的坚决态度。前四句写清晨有一田父好意来访。中六句写田父怀疑诗人与世不合而劝他随世浮沉,最后六句,诗人自言秉性寡合,不肯违背自己的意志,返驾出仕。清邱嘉穗说:“此诗可与屈子《渔父》参看。”(《东山草掌陶诗笺》卷三)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受《楚辞·渔父》影响,而且在思想上也发扬了屈原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正义精神。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17】

这首诗以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了诗人与一老农的谈话,表明了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前人以为“时辈多劝靖节出仕,故作是篇”(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三引赵山泉语)。按,此诗实为却聘之作。《宋书·陶渊明传》云:“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本诗殆咏此事。

【《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p110】

《饮酒》组诗第九首“清晨闻叩门”,是一篇假设问答以表示诗人坚持隐居避世、拒绝仕宦决心的诗作。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使人们能更清楚地了解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以及他对“仕”与“隐”的认识和思索。

诗以清晨的叩门声发端,全篇皆在自然而融洽的气氛中。清早,诗人就听见有人敲门,他急忙起身,连衣服也顾不得穿好,便赶去开门。“倒裳”,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之意,风趣地写出诗人一早急起迎客的匆忙情形。“问子为谁款?田父有好怀”,问一声来者是谁?原来是一位老农前来问候。“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此两句是诗人以转述的口气说出田父的来意:他提着酒壶远道来探望,为的是怀疑我与时世相违背。紧接四句便记下田父的劝说之辞。这位田父的意思也并非是赞同当时的社会风气,只觉得诗人如此衣衫破敝、居住在低矮的茅屋中,未免太委屈,实在不是高士隐居之地。“䍀缕”,同“褴褛”。“尚同”,主张同流合污的意思。“汩其泥”,语出《楚辞·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漏其泥而扬其波?”意谓姑且与世人同浮沉,不要独清。再下六句,则是诗人对田父的回答,亦可视作作者的自勉之辞:我深深地感谢老人家的善意劝告,但是自己的禀性、气质不能与世俗相谐洽;揽辔回车、再入仕途,诚然可以跟着人家学,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和初衷,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咱们暂且快乐地喝酒吧,我的车是不能回转的!语气虽然谦恭而委婉,但是所表示的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决心走隐逸之路的态度,又是何等坚决!“吾驾不可回”,这正是诗人最后的誓言!

从诗的艺术构思来看,全篇设为问答,与《楚辞·渔父》篇有着相近之处。而且非特形似,神亦似之。从诗的内容来看,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刚正之气,亦正为诗人所继承和发扬。陶渊明虽未像屈子那样“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从田父所言的“䍀缕茅檐”看,他的生活也是极其简陋的。

所以他的宁守贫贱、绝意仕进,也和屈子一样是难能可贵的。此外,诗人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之事,如开门迎客,对酒谈天,都写入诗中,而且又写得亲切自然,丰腴有味,纯朴动人,这也是作品的高妙之处。全篇看似舒缓,却于表面散漫的行文中,处处蕴含着不流于世俗的高尚精神。(孙禄怡)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37】

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三引:赵泉山曰:时辈多勉靖节以出仕,故作是篇。赵氏注杜甫《宿羌村》第二首云,一篇之中,宾主既具,问答了然,可以比渊明此首。

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此田父大有远识。“继缕茅檐下”,何反不足为高栖?将意又不特慕高栖者,已为田父识耶?“禀气”句截然,“吾驾”句尤截然。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又幻出人来,校之就物言,更易托怀抱矣。此诗夹叙夹议,托为问答,屈子《渔父》之惜。注谓时必有人劝公出仕者,是也。收句完好。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59)《饮酒二十首》(其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