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夠好”的父母 ——讀《幸福超越完美》“最佳的教育”

這是一個大多數人都浮躁的時代,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總是以焦慮的心態對待孩子,這樣就打破了孩子教育中的平衡,以爲自己在給孩子提供最佳的教育,即完美的教育。實際上,在“完美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卻極容易成爲受傷者。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是上世紀50年代的十幾倍。13歲的青少年中,幾乎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有抑鬱症狀,這批人高中畢業時,15%的人已經經歷過一次抑鬱症。究其原因是父母沒有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度介入,適度關注的環境,而是傾其所能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封閉的完美的環境,結果當孩子走出封閉的圈子時,面對的全是不完美,自然就會處處碰壁,時時灰心。

現在的父母給孩子設定了很多遠大的目標,一味地讓孩子朝着高標準前行,於是剝奪他們探索、冒險,犯錯誤的機會,儘可能給他們創造不失敗的真空。學習成了一個到達終點的手段,而不是過程。因爲是手段,孩子成長的過程變成了一個手段的利用,變成了人設。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說,應該給孩子不完美的體驗,否則他們就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紅樓夢》中的劉姥姥在第二次進大觀園時說巧姐“富貴人家養的孩子太嬌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兒委屈”。因爲照顧得太好,小孩子沒辦法獨立,沒辦法經風雨,過於嬌嫩了,就變成了草莓族,一吹風就生病。焦慮的父母給孩子設定了保護圈,把碰一碰,撞一撞,犯錯誤的可能性都攔在了外面,導致孩子形成完美型人格。所以遇到困難,遇到壓力,他們就會焦慮,感到無助,體會不到幸福,就會走極端,容易抑鬱。

我們愛孩子,就應該避免讓孩子養成完美型人格。因爲完美會讓他們受傷,爲了避免他們不受傷,我們要成爲足夠好的父母。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讓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中生存。對他們的照顧,做到“足夠好”就可以。足夠好的父母,不是拋棄孩子,不是做手機族,不是把孩子扔給祖父母,不是完全缺位,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慢慢地放手,逐漸辜負孩子的要求,讓孩子體驗漸進式的失敗。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允許孩子做不可接受的事情,比如孩子初學用剪刀,在你不在的時候,剪掉你可愛的窗簾。孩子自己跌倒了,讓他嘗試自己爬起來。上學的時候允許他考試考得很差,他不需要做到最好,但要告訴他,他需要付出努力。生活中不做保姆型的父母,有的時候適當缺位,使他成爲一個心智上成熟的孩子。我們稱讚孩子,但是我們在稱讚孩子的時候,稱讚他的努力,針對他的行爲,而不是稱讚他聰明,有天賦。犯錯的時候我們也會批評,但批評不是苛責,我們和他一塊兒找原因,讓他知道,生活是充滿挑戰和艱難的。

中國的《易經》講究的是平衡,任何事物都是平衡的,比如,福禍,吉凶,多少。中國的老話也說,“滿則溢,盈則虧”。我們不做完美型的父母,也不打造完美型的孩子。做一個“足夠好”的父母吧,畢竟幸福超越完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