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解釋風格決定了孩子的未來——讀《教出樂觀的孩子》

讀《教出樂觀的孩子》時看到的一組數據震驚了我:美國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13歲的青少年中,幾乎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抑鬱症狀,抑鬱症的趨勢仍在加速,而且首次發病者的年齡越來越小。近幾年關於抑鬱症患者自殺的報道也讓我深思:爲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夠樂觀?

研究表明,孩子的悲觀不是與生俱來的,受遺傳,家庭氛圍,教養方式影響。目前我們對遺傳因素無可奈何,但家庭氛圍和教養方式卻可以改變一個孩子。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說:“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單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對於同一件事情,父母不同的解釋風格(對事件原因的看法)決定了孩子將成爲悲觀的孩子還是樂觀的孩子。

比如:

孩子用了一個下午才完成了三頁作業,經檢查還錯了幾道題。你的解釋是:

A.他總是這樣馬馬虎虎,還不聰明。

B.他今天不想寫作業,估計最近上課也有點不專心,需要和他談談。

當你採用A的解釋時,你會和孩子大發雷霆,並且會嚴厲責罵孩子,“總是”、“馬馬虎虎”、“真笨“”等詞語也會脫口而出。你認爲孩子個性上有缺陷,事情的起因會繼續下去,下一次作別的事情仍然會馬虎,仍然會出 錯。TA這樣的個性會影響到許多的情況,幾乎不能改變。

當你採用B的解釋時,你可能會蹲下來和孩子談一談,詢問一下他費時又錯題的真正原因。你從外部找原因,這個原因可能是近段纔出現的,是臨時性的。幫孩子找到原因之後,孩子會採取積極的補救措施:以後要認真聽課,不想作業的時候可以幹些別的事情,有積極的心態做作業時,效率纔會高。

經常採用解釋風格A的父母給孩子的影響是:壞事情發生在TA身上的原因是會永久存在的,TA會給自己一個定義:我是一個笨孩子,不夠聰明,所以學什麼都不夠快;馬虎是天生的性格,不容易改。孩子一旦給自己貼上這樣的標籤,TA就會失去進取的動力,悲觀情緒就這樣慢慢培養出來了。

經常採用解釋風格B的父母一般不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遇到問題,孩子會積極地想辦法找出癥結所在,找解決方案。

如果孩子有天生的悲觀傾向,也可以通過一些訓練方法幫助孩子向樂觀方向邁進。塞裏利格曼引進了埃利斯的ABC日記訓練法。A(adversity)指任何負面的事件。B(belief)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就是想法。C(consequence)不愉快事件之後的感受與行爲。對於同一個事件,寫出兩種想法,一種是定性的,一種是臨時性的、外界因素影響的。然後評估帶來的結果,選擇帶來較小傷害的想法,慢慢養成習慣。ABC日記練習有助於調整歸因方向,逐漸減少內歸因,增加外歸因。

總結:家庭氛圍是孩子幸福的原動力,父母要做終身學習的父母,給孩子創造培養樂觀情緒的環境。如果孩子有悲觀情緒傾向,學會訓練孩子思維模式,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