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管理笔记【20】战略制定是个严格的逻辑探寻过程。

       战略制定的核心是进军哪类市场和如何取胜,但是要确定这两个核心问题,就得有逻辑有方法。传统的战略制定过程往往是奔着唯一答案去的。一般会经历如下图所示的七个阶段:

       大量的数据分析,罗列各种分析方法分析问题,且方法工具间关联度很小,最后形成一系列分析结论,推动关键领导达成共识,最后推广到全公司。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各层级的参与者更多是以应付任务的态度参与其中,并不是带着问题和探寻来讨论出更适合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之前我们说过,战略选择不是拍脑袋,而是逻辑推理。因此,战略更强调假设和论证的行动逻辑。按照这个逻辑,就得制定新的战略制定过程,这个过程在宝洁被称为逆向工程分析型战略选择,如下图所示:

步骤一:构建选择;

       在战略选择逻辑流程的结束,企业就得确定自己的竞争领域和取胜方法,并且至少是两种可能的选择。通过清晰明确的选择将问题具体化,能够使之前探寻的问题变得更现实和更有意义。

步骤二:提出战略可能性;

       为了实现以上战略选择,企业就得收罗各种可能性。如果按照传统战略制定方法,企业基本就固定一种方案了,不会探寻实现战略选择的各种可能性,这会阻止企业去发现更多极具创造性的想法。

步骤三:明确条件;

       当设立一系列多元化可能性后,公司团队就需要对每条可能性的逻辑进行逆向工程分析。必须弄清楚满足何种条件才能使得各种可能性转变成为可行的良策。

步骤四:确定选择的屏障;

       整理所有满足可能性的各种条件,评估团队所列举的哪些条件是最不可能满足成立,找到满足条件的瓶颈。

步骤五:设计有效的测试;

       为了突破满足条件的障碍,就得设计一些测试的方法,验证各种条件在何种情况下是能够满足的。

步骤六:执行测试;

       测试设计完成后,就进入实际知行阶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宝洁推进这个测试有个“懒人战略制定法”,也就是从企业最质疑的内容出发,找到团队认为较难满足的条件,率先测试这些条件。

步骤七:做出选择;

        在传统的战略制定过程中,决策者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大堆分析资料,他们被要求根据文件的分析结论快速的做出选择。所谓的会议集体决策,似乎是在大家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很多参会者都是看一把手的反应,提出的意见也是要痛不痒,最后就听一把手的一句话就过了。

       逆向工程分析型战略制定过程,一直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假设论证的强逻辑探寻的是各种可能性,需要参与者贡献自己的智力和实操经验,鼓励大家的参与,不是大家达成共识的战略选择就是好的选择,而是大家充分参与达成的战略选择才是大家乐于推动的选择。

       传统战略制定过程强调表面的意见共识,逆向分析战略制定过程强调深层的逻辑思辨。战略不是举手表决式的选择,而是企业深度思考的选择。因此,企业战略转型先得从战略制定的思维和方法上转型,否则换汤不换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